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读后感(3)篇

2018-06-02 17:01:03 读后感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作者:克莱·舍基
[内容简介]:《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内容简介:克莱?舍基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2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 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凭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创造它们和分享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将平庸变成卓越。 [编辑推荐]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看自由时间如何成就“有闲”世界,看克莱?舍基如何引领“有闲”经济与“有闲”商业的未来。 《认知盈余》作者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他对互联网给人类所带来的行为举止以及文化的变迁洞若观火。 其作品《未来是湿的》曾在国内掀起阅读风潮,《认知盈余》一书在国内尚未正式出版,就得到包括腾讯CEO马化腾在内的社会各界读者一致关注。 腾讯掌门人马化腾首度亲笔作序,克莱?舍基 继《未来是湿的》之后最新力作! 《未来是湿的》预言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认知盈余》将开启“无组织的时间力量”。 当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累积成强大的共享资源,每个人都将是这个慷慨时代的设计者和参与者…… 克莱?舍基说,美国人一年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大约是2000亿个小时,而这几乎是2000个维基百科项目一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我们将每个人的自由时间看成一个集合体,一种认知盈余,那么,这种盈余会有多大? 马化腾,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舍基不愧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他对互联网给人类所带来的行为以及文化的变迁洞若观火。“认知盈余”是新时代网民赋予互联网从业者最大的红利之一。舍基的每一次发现,其实都是在提示我们,未来人类世界的一个全新的发展维度。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克莱?舍基 (Clay Shirky) 译者:胡泳 哈丽丝 克莱?舍基,被业界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致力于网络科技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目前任教于纽约大学,是微软、诺基亚、宝洁、BBC、乐高和美国海军等知名机构最为推崇的咨询顾问。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哈佛商业评论》《连线》等权威媒体上发表了多篇指引网络科技未来的前瞻性文章。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洞察数字社会的重要性并将其引入中国人生活的第一人,也是中国企业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著作包括《网络为王》《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等,译作包括《未来是湿的》《数字化生存》《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等。 哈丽丝,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学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硕士。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读后感 第(1)篇

1、认知盈余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把有知识,爱分享的人的自由时间加在一起,能够产生社会价值。由于基数大,每一个微小的改变就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世界正在因为你的一个动作而变得不一样,因为你可以连接很多跟你有同样想法的人。2、自由时间的价值,我们的工作任务不同,作息时间不一,但总体上,我们的自由时间还是多了。美国人每年花在电视上的时间是2000亿小时,中国人可能看电视时间少点,原因可能是去喝酒吃肉吹牛逼,k歌跳舞搓麻将,或者刷微博、聊天、玩游戏了。但是我们时常会发现,酒解决不了孤独,游戏之后是空虚,聊天之后还是寂寞,微博刷得脑袋疼,对这些事情投入时间越多,我们得到的快乐越少,焦虑却越多,价值感几近于无。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利用我们的自由时间呢?n3、爱上一场认真的消遣。我们做事情都有动机,利益并不总是排在第一位,我们喜欢自治(自己决定做什么,怎么做)和胜任的感觉(I can make it),也渴望成为某一组织的成员,以及表达慷慨的机会,求知上进和融入无私集体也是我们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做什么?做一些能够满足我们求知欲,培养上进心的事情,做一些公益的,无私的,有益于集体的事情。时间是自己的,做什么都是自己做主。4、如何利用自由时间的力量。起步阶段,注意从小做起(不贪大,小而精),多问为什么(需求考察),行为追随机会(动机分析),默认的胜利(价值选择);成长阶段,注重因人而异,把握亲密感的建立边界,以及不怕犯错,试错改错,不断完善,把握人性主观动机,适应新变化。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读后感 第(2)篇

“认知盈余”指的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拥有丰富知识背景的人,在分享欲望的推动下,他们的时间产生的巨大效应。本书作者首先探讨的是个人与群体的特点与彼此间协作。群体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在意识到某一行为具有长期利益,不遵守某一行为会有短期损失的情况下,人们将循规行事。越着手于公共社会问题的群体内部威胁越大,因此越需要严格治理,只有在一定治理机制的前提下“人性本善”才能在群体中成立。作者还探讨了人如何将个人认知盈余转化为具有公共价值的认知盈余。他提出了转化的三个必要条件:方法,动机,机会。机会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而触手可得,我们只要顺应时代发展,利用共享的平台发声创造价值。动机包含个人动机因素和社会动机因素,更多的社会因素会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关于方法,书中给出了分享的四种形式:个人分享,公用分享,公共分享,公民分享。大多数价值从个人分享与公用分享产生,我们之所以应该更关注公共分享与公民分享的价值,不仅因为社会从中受益更多,而且因为他们难以被创造。最后,作者探讨了应对一场技术革命的方式。比起在新技术和传统机制之间找到妥协,更合理的方式是尽可能去承受新技术带来的混乱无序。因为我们不能用传统机制去评估新技术的本质好处,致力于保护现有体制的人往往无法在破坏性中看到价值。点评:本书很多观点都让人受益匪浅,并且例子深入浅出,首尾呼应,读完对个人与群体会有较宏观的认知,增加思考的维度。概念较抽象,需要一定时间内化。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读后感 第(3)篇

008.20190522(05.11~05.19)n读书笔记—【认知盈余】n【闲话】n周周拖更,上周的确看完了,确没及时做读书笔记。这次的笔记自己的话有点多,可能不是很准确,但的的确确是自个的理解。【正文】n1. 【概念】n- 什么是“认知盈余”,克莱·舍基给出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n- 个人理解—多余的时间n2. 【…】n- 公用性—娱乐用的,来,参与进来n- 公民性—对社会有益,如“送我回家”n3. 【工具】—互联网的分享机制n- 工具不能塑造人类的行为n- 工具赋予了行为发生的可能性n4. 【动机】—内在动机n- 自治(自己决定自己做什么,怎么做)n- 胜任感(能够胜任所做的事)n- 自己创造的事物就算很普通,和消费别人创造的质量上乘的事物相比,它仍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吸引力。(eg:去吃自个的烧烤啊,比大餐好吃哦)n5. 【文化】—文化很重要!n- patients like men- 网易云音乐(强烈推荐!!)n【补充】n* 维基百科—自由编辑的百科n* 快闪n* 指由网络等形式发起的,指定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搞事情(比如跳舞)n1. 特点一,只有发起者确无组织者n2. 特点二,都是网友互不认识。* so cool!!!!!!n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