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_读后感_700字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_读后感700字
用了12个小时,听完此书为今年四月敦煌之行做功课,其中跳过了本书的第11章。
此书是樊锦诗口述 ,由她北大校友忘年交顾春芳编撰。从文字间依然能感觉樊老的朴实,已经是81岁的耄耋老人了,还依然坚守在敦煌,保护与传承着敦煌文化。
她付出的太多了,和丈夫老彭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书中多处让我泪流满面。
第一次是写她回河北老家,两年未见的儿子,一丝不挂站在她面前,她还以为是别人家的孩子,当得知是自己的孩子,她大哭了,我也哭了。
第二次,2017年中秋节,樊老给作者发了的一条短信:“今天是中秋,我一个人在九层楼下散步,今天莫高窟的月亮非常圆,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现在非常想念你……”读到此处泪流满面,上半年她的老彭因病去世,她心里该是多么难受?!隐忍!柔弱外形下有颗坚强的心,支撑着她!
第三次,2018年大年三十,樊老一个人在敦煌过年,她把老彭的照片放在餐桌前,她和老彭一起吃了年夜饭,她对老彭说:“老彭,晚上咱俩一起看春晚。”那份孤独和对敦煌的执着热爱,令人心酸又钦佩。
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而樊老在书中很少提到自己的功劳,而是赞叹她的前辈及整个敦煌研究所。
敦煌研究院工作的人也如出家人一般。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完全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方圆百里上匆匆消逝的光影,在一种貌似荒寒的人生景致中等待一个又一个莫高窟的春天。他们虽然不念经、不拜佛,但是临摹壁画、修复洞窟、保护遗址、宣传讲解,这些日常生活在我看来无异于出家人的修行。
朴实的语言展现了她不平凡的一生!对于各窟她是如数家珍,可见她的用心与付出,不管是专业上还是管理上,她,令人佩服,敦煌与她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