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_精选读后感_2700字
《心智》_精选读后感2700字
意识是什么?心灵又是什么?自我是如何产生的?物质(身体)和心灵又是什么关系?可能自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开始问这些问题了,然而始终未有满意的回答。这些问题相互关联,可归为身心问题。在科学高度发展、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心理学、脑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哲学、人工智能也都有较大的发展,我们能解决身心问题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有点难。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我们永远无法解决意身体和心灵之谜。比如英国当代哲学家柯林·麦金就认为心灵是我们根本无法在理论上把握的一种自然现象,并提出了“认知封闭”的思想,即:一种心灵M相对于一种性质P(或理论T)是认知封闭的,当且仅当由M掌握的概念形成程序无法扩展到对P的把握(或对T的理解)。这个概念论述的心灵M是多种心灵的一种,每一种心灵都有自身的能力和限制、偏见和盲点,因此每一种心灵对世界的认识都带有某些特征。
现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人的心智是具身的,即身体和心灵并不完全不同,而是密切相关甚至是同一的。心智不能用独立于身体和大脑的无意义符号操作来表示。也就是说,心智关系到感觉运动系统,关系到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发挥的功能。身体与大脑的感觉运动系统最终产生并决定了概念结构和推理机制。
不仅色觉、视觉、空间等机制依赖大脑建构,数学和语言也是人类大脑与身体的产物。由语言构建的抽象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的,它所基于的隐喻运用了人的感觉运动能力以进行抽象推理。在当代研究中,隐喻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所谓“跨领域映射”,也有人称为“图式的转换”、“概念的迁徙”与“范畴的让渡”。质言之,隐喻涉及人类感情、思想和行为的表达方式在不同但相关领域间的转换生成。隐喻是一种隐含的类比。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里认为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无刻都在作类比。类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类比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的产物。模仿行为依赖镜像神经元。人类发达的镜像神经元使人具有复杂的模仿能力,逐渐学会了使用工具,并发展出了语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模仿时人的意识指向外在对象,当意识指向自身时,我们就能意识到自我。“自我”是如何产生的呢?拉马钱德兰认为自我是来自一系列相互连接的递归式大脑回路。递归式大脑回路具有特殊而矛盾的性质。这种特殊而矛盾的性质用侯世达的话说则是“自指是一条永恒的的金带”以及“我是个怪圈”。产生“自我”的递归式回路非常复杂,让我们的内部具有了一种可类比于电视屏幕上旋转星系之物——“我”的庞大涡旋星系。而我们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解开这个递归过程。如果意识深入到“我”的庞大漩涡星系,“我”将被“我”吞噬。
如果把意识视为一种“更高阶的”或“反身的”的心理状态(递归),也就是“我知道自己知道”的状态,是很难对意识进行实验操作的。我们也可能永远不知道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知道意识是如何运用的。为此,法兰西学院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提出了“意识通达”的概念并设计了相关实验。通过实验,斯坦尼斯拉斯·迪昂区分了“阈下”和“阈上”,即在“点燃”意识之前(阈下),大脑的加工过程是模块化的,是一些独立存在的、并行的同时活动,在意识通达发生的那一刻(阈上),许多脑区开始共同工作,出现了同步活动。如果信息是阈下的,它进入系统,会产生暂时的激活,但是很快就消失了。这一过程所用的时间大概是一秒钟,在不同条件里也可能更长一点,但不管怎样都消失得非常快。但即便是只有一秒钟,也超过了大脑的最慢反应时间,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到自身(冥想或禅修),或许可以觉知到阈下知觉。
既然心智是具身的,存在阈下知觉,那么就应该存在一些非常个人化依赖身心体验的知识,即默知识。“默知识”由英籍犹太裔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描述的知识。获取默知识只能靠亲身体验,传播只能靠人与人之间紧密的互动,默知识散布在许多不同人的身上,无法集中,很难整合,要想使用整合的默知识需要一群人紧密协调互动。
心智是具身的还意味着身体和心灵互相影响。身体的变化会影响人的心智,比如感染了弓形虫可能会使人变得鲁莽;如果缩氨基的合成受阻,将影响人的长时记忆,引发阿尔茨海默症。心智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的身体,比如心理压力太大时会激活应激激素系统释放应激素,应激素会进入人的血液循环并进入大脑攻击海马。
人的神经系统大约有一万亿个外部感受器,有十万亿内部感受器,也就是说神经系统更像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的输入基本上来自自己的输出,偶尔才让信息进入),这使得人具有丰富的内在性。许多实验也都证明了人出生时也并非一块白板,婴儿也能够通过内隐的思维方式(潜意识)做出一些让人吃惊的行为。与成人不同的是,婴儿不是将少量神经递质喷射到相应的脑区,而是整个大脑都浸没在神经递质中。也就是说婴儿的感知是全身心的,在进行沉浸式体验和学习。
具有内在深度与丰富性的现象性体验是自我体验的基底,内在却在深层次上影响人的性格形成、性选择、道德直觉以及幸福感等等。内在是内隐的,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将内在特质激发出来。内在的丰富性使人具有较强可塑性。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小到个体,大到文明,均受环境影响,且有时候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减小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在醋桶里变成了酸黄瓜,我们有必要发掘内在,平衡自我与他人。大脑前扣带回有一种神经元叫“共情神经元”,“共情神经元”消融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屏障,使得人们具有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在于他人相互认识交流过程中,当意识从他人返回自身时,我们对他人便可能有了情感。然而如何解释情感呢?史蒂芬·平克、丹尼尔·丹尼特和理查德·道金斯等人认为情感也是种心智计算,是理性的。然而理性有其局限性,纯粹理性将导致悖论,把情感当成理性的做法忽视了理性背后的观念(价值),许多学者也都反对将情感当做是理性,而且理性行为可能导致非理性结果,比如平克就承认人类社会追求幸福公正是“非理性”的。
可能穷尽人类智慧都无法彻底解决身心问题,但多了解一些身心知识对我们认识自我无疑是有益的。期待科学家和哲学们发表更多和身心问题相关的成果。在此感谢那些辛苦研究的学者们,是他们让我们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感谢Edge,感谢他们邀请学界顶尖学者做客Edge沙龙,让我们在一本书里就能了解众多学术界前沿理论和新锐观点。
拓展阅读:
1 金观涛:《系统的哲学》、《关于意识的哲学思考》、《反思“人工智能革命”》
2 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我是个怪圈》
3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4 王维嘉:《暗知识》
5 埃利泽·斯滕伯格:《神经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