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_读后感_700字

2020-02-06 07:25:22 读后感

《浪潮(电影《浪潮》原著)》_读后感700字

记得一两年前的一场思想实验,参与者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以群体方式进行斗争,这本无大碍,然而问题关键是这种选择是建立在“个体vs.群体”二选一的伪命题上,也就是说构造该命题者潜意识里认为个体和群体是对立的,而接受该思路进行选择的人默认了这个假设。可是在什么情况下个体和群体才会对立?在个体有超越群体的独立意识从而对群体不再盲从的时候。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参与者都受过良好教育,谈论历史也绝不吃力,却展现出对群体的某种执着,同时又对独立个体能够产生的影响力缺乏信心。我想了很久才想明白,这跟学历没关系,跟读书多少也没关系,跟是否聪明是否善良都没关系,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也缺乏政治哲学训练的人来说,归属群体是本能,因为以群体方式行动能降低个体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于是对个体来讲就成了趋利避害的本能。有些宗教的形成也呈现类似的特点。然而问题是,在本能和美好愿望的驱使下,你不知道你放出来的是什么。个体层面风险尚属可控,可到了群体层面,运气好是摧枯拉朽,运气不好就是毁天灭地。然而正如这本书里所说,群体无意识的形成在《第三帝国兴亡史》这种叙述性的历史著作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可是那些有答案的书却没一本好读,如果没人点拨,偶尔读到一本也就是过眼云烟,除非按时间顺序结合历史发展读个三五本,才能知道自己谈论的究竟是什么。然而,多少人有这闲工夫烧这脑,于是久而久之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慢慢丧失记忆,继而重蹈覆辙。像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一样通俗易懂简短易读的作品,对大众的警醒作用远超经典名著。这些悲剧话题其实谈论得越多越好,直到可以抵御住本能、甚至成为本能。

  • 《战后日本经济史》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_精选读后
  • 《我们内心的冲突》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把时间当作朋友》_读后感_700字
  • 《独立,从财富开始:水湄物语的理财20课》_精选读后感_70
  • 《超新星纪元(唯一未删减完整版)》_读后感_700字
  • 《时生》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过好这一生》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海子诗全集》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