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读后感(3)篇

这样的好书应该多一些
关于医生这个职业,我们有太多的误解,有时我们觉得他应该是万能的权威的,有时我们觉得他是无能的甚至玩忽职守的。我们在舆论的洪流里起起伏伏。想起看到过白岩松的一篇文章对医生的评价,特地把它找出来节选记录在这里:
你们可曾想过,他们就是你们后代健康的守护力量,你们给他们关上了门,就是给你们的后代关上了门。是谁屡屡说,年轻医生残害生命,年轻医生玩忽职守,多少个年轻人以医院的病房为家,洗漱搬来了,换洗搬来了,吃的是快餐,睡的是值班室,连续多少天没出过住院大楼没见过太阳的日子有谁知道?
大家都在骂医生的时候,医生却不出来反驳,因为医生太累了,晚上下班回家,难得歇歇,明天还有无穷无尽的患者,需要保存体力。还有数不清的考试,数不清的文献,要紧跟世界潮流,还要搞科研,哪有时间和心情整天上网发帖。
学医本科五年,学费是别的专业的一倍,辛苦程度是别人的多少倍,别人的大学是怎么混过来的大家都很清楚读硕士研究生三年,不带工资读博士研究生三年,不带固定工资,读出来医生多少岁?30岁,为了这份事业,没有积蓄,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老婆,没有孩子,呆在哪个城市还是未知数。
白岩松直击社会中对医生的误解,而这本书,告诉你,医生们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做出些你不理解的决策,比如只是细菌感染大腿为何要切片还说可能要了命(你不理解的检查费用到底有没有必要)?为什么会有医疗事故(医生是人,也会生病也会犯错),医生们该不该相信直觉(很多病并不给你时间做分析,有时直觉的判断能不能信)?……
全新的三观,每个人都应该不极左不极右,信而不迷信,了解而不苛责。大家都不容易啊!!!
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读后感 第(2)篇对葛文德偶像情结的阅读是当时坚持阅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个印度移民的美国医生真的不简单,他敢问敢质疑一般人不敢的问题,书的内容只是一个个没有明确主题的笔记,包括葛文德自己成长的过程,对某种疾病的研究和跟踪,对一个患者治疗的记录和感悟,葛文德是个很优秀的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心的人,很多跟踪记录也自己诸多思考在其中,从医生的角度和方式,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去描述一些感受和想法,这些经历和想法的分享,有助于一个普通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好的去掌握治疗方向,更多的去理解医生的判断方式和治疗方案。
医学不像数学,在一个设定的条件下,通过推理计算就能确定一个明确的结果。一个患者,来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或治疗疾病,这时候医院、医生在病人眼里就是“万能”的,但是其实医生不够完美,患者不够完美,条件不够完美,每一次的治疗都是能力、经验、时机、认知水平、道德水平、经济水平等各种复杂因素掺杂在一起的一个决策和行动过程,一个疾病,治愈率已经达到99%,但对于一个鲜活的个体,如果落到了那不幸的1%里面,就意味着100%的陨落。从根源上看,病人和医生之间除了医疗错误外并没有什么矛盾,然而医生不可能摆脱医疗错误,错误越多,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就越低。
不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医疗网络系统不断成熟,可以承担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医生可能会摆脱医疗错误的困扰,转而更多地关怀病人。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才能体验到医术是心术,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
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读后感 第(3)篇最近深深迷上了这本书,反复翻看而且作了书摘。其实比照中文名《医生的修炼》,英文原版的标题“Complications”最为贴切。如果作为医学名词,这代表并发症。并发症有三种定义,都指向同一个词—“不完美”。作者阿图·葛文德,曾经担任克林顿政府医疗政策高级顾问。他从十四个角度和话题(医疗事故,人工智能,问题医生等)向详细阐述了现今医疗领域面临的矛盾难题和个人见解。众所周知,临床医学独特之处在于对象是人,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未知性,同时又有着极低的容错率。他把笔墨大量地洒在医疗制度、问题医生、疑难杂症和病人安危上,透过他的每一个案例记录,你就会明白医生这个职业永远不完美,而在不完美和完美之间如何尽量找到平衡点,就是修炼中的“炼”字含义所在了。能被一本医生随笔手记迷得神魂颠倒,除了葛文德医生幽默风趣又饱含真情的文笔,我想更多的因为他对这个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吧。从医是一条漫漫长路,有心酸无奈也有惊喜幸福。能操稳柳叶刀,能握好墨水笔,能怀有同情心,并持续恒温发热,葛文德医生和他的《医生的修炼》,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医学这个领域有了重新的认识。接下来,准备把葛文德医生写的这个系列的第二,第三本书好好阅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