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3)篇

2018-11-09 20:11:36 读后感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作者:约翰·佩里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一本拖了15年才写成小书。资深拖延者兼堂堂哲学家佩里教授,在这本风趣机智的小书中为拖延者翻了案。其实,大部分拖延者都不是一事无成的窝囊废,在逃避那些“本该做的事情”的同时,拖延者们还是卓有成效地完成了不少其他事情嘛。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 第(1)篇

一天一书评 1/30

太懒了,每次看完书都不愿总结写书评,笔记堆了一堆,所以今天立个30天写书评的flag希望不要打脸!!!(要是真的打脸还请大家就当无事发生过)

------------------------

本书适用人群:

被拖延拖到怀疑人生,又无法自救的人。

比如我,平时视DDL(deadline)如无物,DDL前三天依旧快乐似神仙,DDL最后一天开始陷入恐慌,最后一晚顿足捶胸,持续性抓狂,间歇性瘫痪,通宵达旦强撑死扛,最后要是赶完了算逃过一劫,要是没赶完就得想理由编借口自甘堕落深渊。

好了说正事,首先给这个可爱的教授比个心!!!对于我这样的终极拖拉咸鱼,当身边的人都摇头叹气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他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用爱与体谅告诉我拖延的精彩世界。 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没有类似“说你没救让你惭愧把拖延患者逼进一个负罪感的角落督促你迷途知返”的暴力办法,而是告诉我们,拖延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糟糕,“要抬头挺胸地做人,你仍是个有用的人——尽管爱拖拉,但还是做成了不少事的”。

所以别怕乖乖,来老娘结实的臂弯里,我们一起用拖延大法重新爬向人生巅峰。

-----------------

结构化拖延法:一门关于如何利用拖延这一消极特征、让它为你服务的艺术。

  • 克服完美主义,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

完美主义者自述:“因为我知道自己完全有能力做成那些事,但出于种种原因,我就是不去做。我将此归结于自己对失败的恐惧——如果我不去完成任务,就不必遭受拒绝和面对挫败;而一旦我完成它,其成果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我自己个人价值判断的严格把关。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我最大的困扰就是如何通过自己这一关。 ”

因此,要控制住自己那些关于完美的幻想,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想把一件事情做得完美的心愿导致你没有办法去开始这件事情。唯有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成了允许我们对自己网开一面的理由。

对此,教授的建议是,接下一件任务时逼着自己分析一下,“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不完美的代价有多大?” 其实最后答案往往是“没那么完美”也就够了,因此允许自己哪怕把事情做得比“完美”差一点点,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

  • 敢于承诺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有拖延症,你也一定饱尝无法兑现自己诺言时的那份内疚和煎熬。 为了内心的平静,拖延者尽量不向别人作出承诺,尽量少给自己揽事儿。事情越少,时间越充裕,却越容易把这仅有的一点事儿再往后拖——反正还有时间。结果是,不但平均效率低,还因为最后赶时间而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00草草交差。每一次都对自信心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使得下次更不敢承诺别人。进入一个死循环。

“结构化拖延法”的革命之处在于它敏锐地指出了广大拖延者在战拖中一个南辕北辙的巨大错误:不敢轻易向别人作出承诺。以为手上的事情越少就越不容易拖延。这不但违背了拖延者的天性,还造成了工作动力的缺失。 当我们的to do list 不够长时,我们就很难找到匹配现在状态的任务,而当事件足够多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拖着不做最不想做的那件事,减少一点内疚,还是把这件比较不太想做的事做了吧,相比较起来它似乎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了。

  • 发挥绝对优势

因为我们这样的拖延患者就是有这样一种神奇能力:“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发挥你结构化拖延的本事,去做一大堆相对没那么重要的事情,那也是非拖延人士绝对不会抽时间做的事。比如我一不想学习的时候就看微信读书,结果一学期也看完了30本。

“结构化拖延者或许算不得世上最有效率的人,但是,如果能让她的想法自由自在地飞翔,自动自发地分配时间,或许她能完成各种各样的事情——若是非得让她按照更有条理的方式做事,她很可能根本做不到这些。”

  • 平摊主义

我天生就不会打开那种多层文件筐,抽出一沓做了一半的文档,然后接着做。 要是我建个文件夹,命名为“紧急事项”,那肯定一点用也没有,我永远也抽不出时间来打开它。

因此干净的桌面,整齐堆叠的文件并不一定适用于拖延患者,相反,把手上在做的事情全部都平摊在眼前,可能更有利于召唤你下次继续回来做。

  • 防止陷入拖延漩涡

一旦你开始拖延,拿出意志力来停止拖延行为是很难的。预先定个闹钟,或是设置一连串唠唠叨叨的邮件提醒来打断魔咒,停止拖延。这个办法需要的意志力要少得多。

1.等到某件肯定会发生的、能打断你的事情快来了的时候再上网。

2.找个能防止你一事无成的搭档。跟一个不拖延的搭档结伴做事,就跟定了个闹钟差不多,何时该干活用不着你操心。

  • 原谅自己(这点最重要!!!)

我在完美理性跟前最显著的失败,就是做事爱拖拉。在1995年,由于没能做成某个我本该去做的项目,我开始觉得自己真是个窝囊废。可随后我领悟到了某些东西。总体而言,我这个人的声誉还不错:干成了不少事,对自己供职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也算颇有贡献,在哲学领域也稍有建树。这真是个悖论。于是我没有着手去做那几件本该完成的要事,而是琢磨起这个谜题来。临终之际,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没闲着——尽管拖了一点儿,但还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可见,正是对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造成了许多毫无必要的不快乐。我们很多人压根儿就不是这样过日子的------按照咱们自己的方式做事,结果往往也挺好,实在犯不着陷入惭愧和绝望并因此抬不起头来。

而且说来也怪,人们一旦认识到自己是一名结构化拖延人士,不但自我感觉会变好很多,行动力也会增强。因为当内疚和绝望的阴云消散之后,我们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碍了行动。 ”而很多书一上来就告诉你,拖延是多么可怕,希望借此激励你改掉这毛病,但其实这只会让人变得焦虑,厌恶自己,对战胜拖延并没有太多帮助。

最后,拖延并非是世上最糟糕的缺点,你可能有爱拖沓的毛病,但你依然做完了不少事。况且,如果你能用上些不错的自欺本领,再拿出些意志力来“操纵”一下自己,拖延的程度可能会减轻一些。况且有些时候,缺点也有额外的福利~

因此,“要抬头挺胸地做人,你仍是个有用的人——尽管爱拖拉,但还是做成了不少事的”。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 第(2)篇

第一,亲测有效!我才发现为了逃避一件事每天竟然做了那么多事情[偷笑][偷笑]

第二,关于拖延的哲学,时间为真的那一段非常精彩!

第三,对于理性,你认同下面哪一项呢?

  • 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 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会为自己找合理借口的动物。——罗伯特·海因莱因
  •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在需要听从理性的命令时,却常常大发脾气。——奥斯卡·王尔德
  • 有人说,人是理性的动物。我这一辈子都在寻找能证明此言非虚的证据。——伯特兰·罗素

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 读后感 第(3)篇

风趣、幽默。本书从头到尾都让人很happy,里面讲到的很多事会让人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谢谢亚米相赠的书[可爱]

知道了一个新名词,结构化拖延。或许可以调整计划的先后顺序,就能够如期完成一些事情啦

最想说的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自己的感觉变得好多了,而且我会发现,尽管我做事有点拖,但我在想方设法多做事。自信感爆棚[捂脸][捂脸]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