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3)篇

【2019年读完的第六本书】n前言:n我真的不得不称赞一下阿图.葛文德,他的医学三部曲,我看完了2部。一部是《医生的修炼》,一部是这本书。每一部都给我莫大的惊喜和感悟。这个书评写的断断续续,以后再来修补吧…n结构:n这本书主讲的就是衰老,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讲衰老的书。作者主讲了三个部分:老人,养老院,善终护理。第一个部分,就是主讲人是如何变老的,我很喜欢译者翻译的一句话“我们就是一下子崩溃了”。无论青年时期再厉害的人,到老了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和窘迫,这个时候,如何养老便成了一个问题。第二个部分,养老院。由于老人急需护理,而儿女们要打理自己的生活,无法全身心的照顾老人。此时,养老院就出现了。然而,作者却并不追捧,指出了美国养老院的问题。养老院以及医生们,一心扑在如何延长患者的生命,却不注意患者的精神需求,进而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会在满足吃喝拉撒的情况下,仍然闷闷不乐、消极怠日,因为活着的价值或者称作忠诚。第三部分,临终护理出现了。临终护理,表面上看似在人为地缩短患者的生命,从案例上来看,是在给患者最后的美好生活。而临终护理并不能够更大程度普及的问题在于,医生都在害怕是自己的不作为导致患者走向死亡。临终护理就是一种“不作为”,随着科技以及医学的进步,医生以及患者都在追求一种“不确定性”,以期望更好的未来。可是,有些时候,“作为”才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这正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个人感悟:n其实一开头,作者提到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个理论简短的叙述就是: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大把时间的时候,我们才会去追求更好的未来,去努力成长。而得知自己时间所剩无几的时候,才会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才会更想跟爸妈待在一起。作者还提到了医患关系,医生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进行了分类,分为“家长型”模式、“咨询型”模式、“解释型”模式。作者也在一直努力想要成为“解释型”模式下的医生,因为这样,医生和患者沟通更加顺利。我作为一个门外汉,看完这本书真的学到了关于如何对待衰老和死亡以及思考该如果对待我们的父母甚至是我们自己未来的老人时光。我看到的是作者对医生这个职业展望的更高的要求,他觉得医生不该仅从医生的角度去治疗患者,而应该从患者真正的需求入手,确立一个更合乎患者本身期望的解决方案。比如,某个患者身患绝症,你是该坚持要求患者化疗呢?还是在了解患者真正的需求是和家人在一起过上几天正常的生活之后再采取措施?每一种抉择对患者来说,其实都关乎重大。不同的抉择,会对他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强调,医生不应该仅仅从医学角度出发,更要具有人文关怀—追求的是让患者感到幸福。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养老这个问题,更注重的是对医生本身的要求。而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更愿意见到的。也许这本书,更适合医学工作者阅读。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2)篇强烈推荐
关于衰老和死亡,我从来没有想过,总觉得很远很远。我们平时习惯于尊称别人“姐”、“哥”,这个称呼无关乎年龄,我们都不太愿意承认岁月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也更不愿意去触碰关于“老”所有的字眼。而,每个人,都会生病,都会衰老。在生命的最后尽头,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是有尊严的活着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躺在病床上与衰老做斗争?很难抉择!
本书触动最大的有三点
一:美国的养老文化在不断的推进,从一开始的毫无隐私、群居的疗养院到可以让老人拥有一扇属于自己的门、再到可以满足他们独立生活,有隐私、有花草、有动物,给他们以安乐的晚年,我很开心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做这些事。还记得大学期间去过的敬老院,那里的老人很孤单,他们的身体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问题,糖尿病,高血压等,但是食堂的饭食并不能顾及到所有的人,他们说:食堂的饭一点也不好吃。院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群居的老人,那不是生活,是圈养,所以,我很开心有这样的人愿意去做这样的事,希望所有的老人都能老有所依。
二:葛文德医生作为临床医生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切切实实做到关心病人的需求,面对衰老,人不得不做出取舍,是用尽全身力气延缓衰老还是利用最后的时间去做最有意义的事,那一刻似乎医生的职责不再是拼命和死神争夺生命,而是尊重病人的意愿!而我们,很难做到,我们只知道救死扶伤。
三:面对衰老,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在医院度过,他们对生命仅有的期待是用剩余的时间去做想做的事,而最想做的事多数都是陪伴家人,见朋友。
突然想起一句话:用倒计时去生活,如果生命还剩一周,会去做什么,不要错过。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读后感 第(3)篇《最好的告别》,作者阿图.葛文德(印度裔美籍人),他是个伟大的医生,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他敢于说出真相。这是一个拥有良心和高尚医品的医生给读者作出的诚实告白。人生无常,如何面对疾病、衰老、死亡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直面的课题,然而这一颗却长期被人忽略了。生老病死每天都在发生,可人们只习惯被动接受,少有人思考除了医治疾病之外如何给人予心灵抚慰与最好的关怀。书中举了很多案例,让人清楚现在的医院与病人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即“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书中用了较大篇幅谈到老年人的处境及社会对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及关怀发展状况,从最初的救济院️疗养院️养老院️老年人辅助中心,感觉最好的是老年人“辅助中心”。全书读完心里拔凉,但颇有收获。我觉得其中心思想可以用作者的这段话来概括:“因为我们的文化拒绝接受生命周期的限定性,以及衰老与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我们的末期病人和老人才会成为无效治疗和精神照顾缺失的牺牲品。好在我们的社会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待解的问题,我们正在为生命的末期关怀开辟安宁缓和医疗(临终关怀)的新路径。到那一天,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葛文徳医生的《最好的告别》,充满人生智慧,文字简洁流畅,内容真实感人,很有现实意义,是难得的经典之作。每一个人都应读一读,无论是年轻还是衰老,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转,以一颗宁静的心坦然面对生活和命运给予我们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