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全鉴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小时候,读过最难懂的书便是《三国演义》了,那个时候我上初中,读的是文言文版的,但是还好有的字会有注释。零散算来,那本书已经读过将近四遍了吧,然而到了现在还记得的已经很有限了。
大学之前,每次做到关于三国演义的题时,我都特别喜欢,即时答不上来也会特别亲切,就像看到自己擅长的题目一样。其实,那个时候,只不过自己知道的太少了,见到了稍微了解一点的,便会有亲切的感觉,就像学生学习一样,谁不是这样呢?
读过儿童版的书或是看过电视剧后,我们是喜欢赵云的,因为实在是没啥缺点。而且,颜值在蜀将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吧(马超应该是特别俊的)。u000B可是读过原著之后,我并未顺从作者的意图,而且加上喜欢苏辛的词,反而特别喜欢孙权。要偏说什么喜欢的理由,可能就像书里对孙权的评价,是一个处于刘备和曹操之间的这么一个人。
在小说中,我还记得一段关于孙权的描写,如今仍然记得大概。权抚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释吾疑。子布无谋,深失孤望;独卿及子敬,与孤同心耳。卿可与子敬、程普即日选军前进。孤当续发人马,多载资粮,为卿后应。卿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如今,我们都长大了,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盯着电视看武侠了,也不会为谁更厉害去挣个面红耳赤了,现在看,真的可以很平淡的去看历史,就像可以对文字一扫而过的那种无所谓的态度。
我曾为那段历史疯狂过!
初中的某个寒假,我自己用白纸订了一个本子,大概有几十页,把三国演义从第一页开始翻,然后记录下来一个个人物姓名和字,以及一些重要的特征,然后把他们是按照拼音分类。不知道这项工程做了多长时间,如今只记得书里只提到了一个姓任的,四个姓徐的,他们分别是:徐庶、徐晃、徐盛和徐荣。本子已经找不到了,曾经那个人字什么也记不太清楚了。时间过得太久了,历史也变得更加沉淀了。
不可置否,没有三国志,就不会有如此著名的三国演义,但演义把一些历史改的让我偏偏不想按照作者的思维去思考事情。
如今,我的电脑里还保存着一款游戏,由日本荣光公司开发的三国志11,在这款游戏里,你可以选择一位君主,然后去统一天下。大概玩了七八年了吧,我只选择孙策(三足鼎立后玩孙权难度不大),从未选过刘备或曹操开局,这也许算是情结吧。
最近一段时间,玩了手游三国杀,也正是因为玩了这款手游,才促使我读了这本书,因为我想看看正史是怎样描写的。
读每一个人物的时候,让我最先想到的是高中做的文言文那道题,一模一样的文字叙述方式与出题方式,也记得有时会有三国志的节选。
小说是小说,正史是正史。我讨厌尊刘反操的写法,我也不喜欢将东吴忽视的写法。
三国时期是一个文学巅峰,各位名士虽未在战争史上功成名就,但都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等。然而我更是一直喜欢曹操的诗,他的诗够气派,否则毛泽东也不会以他作词。但是,我也一不小心了解了一下曹植,他的《洛神赋》写的确实够流畅,够有价值。不止文学,艺术也够突出。像钟繇、皇象,绝对是历时上顶尖的书家,当然张飞的书法也不错。
众人之中,我最喜欢周瑜,但小说中为突出诸葛亮,无疑贬低了周瑜。对于周瑜客观的评价应该是这样的:周瑜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他志向远大,自幼刻苦读书,尤喜兵法。他生逢乱世,时局不靖,烽火连延,战端四起,于是总想廓清天下。周瑜因其相貌英俊而有“美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东吴不论何时,总有靠得住的人,历任都督皆是栋梁。周瑜之赤壁、吕蒙之江陵、陆逊之夷陵、陆抗之西陵及鲁肃之畴谋,也为世之奇策。
一个人,一生得做成一件大事,谦虚点来讲有这么一件事也就够了,如以上六位,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用自己的成功影响了历史。更何况三大战役中有两位筹划着皆在其中。当然,能完成这么一件大事很难。
设身处地的为自己考虑的人,也是智者,他甚至无需担心后人的褒贬,就像贾诩一样,为不同人出谋划策,一点都不怕天下乱。
把一种风格做到极致的人,也非常人。关羽的义气,怎能让后人不尊他为武圣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怎能不让后人顶礼膜拜呢?
当然,做一位随性的人,未尝不可,毕竟,做自己喜欢的事总是无愧于生而为人的。曹植、阮籍等等,虽未出谋划策,但却猖狂洒脱。
读三国志,我发现,那些能被立传的人,要么被推举,要么自身初中被人发掘,于是似乎有一种人被忽略了,这类人便是荀彧。
荀彧是个有眼光的人,或是看人很准的人,像他这种人是需要有一定天赋的,他为曹操举荐的一位位谋士,皆为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像郭嘉亦是如此,他用它极具远见的策略帮助了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这些人,是最为优秀的人,无论放在什么时代,他们,都是走在趋势前沿的人。
书评已经凌乱不堪,甚至不能称之为书评了,最后写出来的只不过是我的一些主观性的见解罢了。所有书的种类,我最喜欢小说,但我似乎偏偏喜欢真实的小说。
三国志全鉴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读完《三国志》太好的一本书千年前的历史人物鲜活可见。魏国占尽天和,兵强马壮,人才济济,却也有嫌隙;蜀国贫瘠,只能依仗地利;吴国人才辈出,各个英雄豪杰,同心同德,遗憾很多不长寿。最喜欢孙策和周瑜。《三国演义》太美化蜀而轻吴魏。历史上孙策和周瑜都是满腹经纶、雄才大略,心胸眼界开阔,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的。可惜都不长寿…曹操也是有雄才伟略的,可惜身边能人不抱团,自己也不知道该听谁的。不过曹家三公文采飞扬,太喜欢建安三杰的文笔。刘备笨笨哒,也不喜读书,就仗着多年混世的经验吧。情商很高,慧眼识人。很能收买人心。可惜帐下能人不太多。有几个还眼高手低—马谡、魏延…本来挺喜欢孙权的。看了《三国志》发现他问题很多…不投其所好的基本都不能被重用。多疑少决。好在身边能人太多又特别抱团,专心辅佐他。诸葛家族真是基因太好: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都是聪明绝顶。不过诸葛亮和诸葛瑾非常谨小慎微。诸葛恪就太张扬太飘了。聪明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一辈子顺遂,用不好可能比别人挂得更快。
东汉末年分三国,天下豪杰入世间。自随英主创宏业,各领风骚数百年。
曹操,一代雄主,一统北方。其势兵峰无出其右。惜郭嘉早亡,孟德骄狂,赤壁之败,天下之事成三分。后再无缘下江南,天下一统成憾事。“若无操,不知天下几人成帝,几人称王。”
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代人主,“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可惜,都得也无缘问鼎天下,偏安一隅。其得益州,汉中,兵峰正盛,奈何云长丢荆州,落身死。玄德一国之主竟义字当先,忘当年兴汉室之宏愿。置国家大义不顾,举全国兵伐盟友。夷陵大火烧死了刘备。也烧死了蜀国大好形式。
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一代英主。识人之明,用人之贤。周郎,鲁肃,吕蒙,陆逊,陆抗。。。。忠诚良将,终成大业!可惜晚节不保,多疑胜操。立嗣变化无常,一代江山拱手让人!
纵观三国,原因各种,却首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