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_读后感_2300字

2020-02-01 03:14:58 读后感

《四世同堂:足本(全三册)》_读后感2300字

——思量几番,未得标题, 遂以无题起笔。

2019.8.23

印象中,我最先接触此书,是无意中看了篇短文,其中节选了开头部分,因此我一直记得祁老人动乱年代的求生之道—— 破缸顶街门、粮食+咸菜。读完大作,也就有了更多的认识。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百万字大作,全书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个部分。这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由惶惑转为觉醒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以祁家为主,加之钱家、冠家等。(共写了七号人家)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的形象。处处流露出国家残破的刻骨之痛和笔尖上能滴出血与泪来的艺术风格。

战前,原本是一个个完整温馨的家庭;战争响起,人物的命运也就发生了改变。仲石的牺牲、钱老被捕及钱家的摧毁;小崔无辜被砍头;孙七遭活埋;李四爷、小文夫妇的惨死;温厚敦良的祁天佑被被逼上绝路投河自杀;冠家、祁瑞丰、胖菊子、蓝东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们的离去,是无奈之音,还是亢奋之曲?作品中自有答案。

动乱年代,生与死也许就在一线间。北平沦陷区的人们,逃出去,那是勇敢地反抗,是去追寻希望;留下来,要么偷生,要么默默奋战。偷生方式有二。一是成为汉奸,二是守节做中间派。借用文中瑞全所说:“战争中,每个人都要有立场,当中间派或许比当汉奸还不如。” 那么,当一个好人自然不同于当一个无害的人。

作品中涉及了几类人物,值得我们思考。

钱诗人、瑞宣、瑞全

  • 钱诗人,以往是为着诗酒画花而活着。平日里很少出门,给人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之感。他当时的信念便是: 假若北平是树,我便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不幸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必再活下去!而后,仲石牺牲、自己无端入狱、饱受毒刑折磨、家门被毁,催动了他由隐士变为战士。此后,他是为了复仇雪耻、杀敌报国而活着,及至最后的沉思,谋求幸福与和平。

  • 瑞宣——温雅自然、心思缜密、淡定从容之人。家庭是他的枷锁,迫使他成了尽孝难尽忠之人。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他扛起了这个小家,也坚守了本心,算是一种成功。同时,他是个“思想大于行动”之人。不过一次次的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尤其是入狱经历、钱老鼓动、瑞全归来,使他逐步摆脱枷锁、认清自己及现实。作者的反思大多通过瑞宣的思考阐述,因此瑞宣或多或少带有那个时代文人的影子。引用作品中的句子:他不就是用笔当武器抵抗敌人的人吗?他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 …… 为写这些,就算掉脑袋,那也光荣。
       ……

二、偷生之人

  • 陈野求,八个孩子加上一个患病妻子,如此,束缚住了他。堕入深渊,麻醉自己,以求苟安。孩子长成,恨他、抛弃他,又堕落一层。终,他成了毫无廉耻的乞丐,如行尸走肉,死亡也许是种解脱。
  • 小文夫妇,无国家观念的艺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是他们的最佳写照。直到最后时刻,文若霞被日本醉鬼击毙,小文才搬起椅子砸在醉鬼的头上。

(苟延残喘地过活,终是惨淡做结。)

三、汉奸类

冠晓荷、祁瑞丰、蓝东阳等,一群臭味相投的苍蝇,他们同而不和,为私利,哪管他人死活?最后,他们也就这般不明不白地死去,临时都念叨着日本人的好。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加之几个人物:

  • 祁老人、韵梅的转变

祁老:破缸顶街门、粮食+咸菜 ——

挺起胸膛迎鬼子、硬气抗审问、抱起妞子要公道

韵梅:顾家(柴米油盐不离) ——

家国情怀、自信勇敢

(她的心宽大了许多,她的世界由四面是墙的院子开展到高山大海,而那高山大海也许便是她的国家。)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富善先生

久居北平、热爱北平文化,也是位典型的英国人。

救瑞宣、祁老庆生送白面

“君子周急不继富。”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 一号日本老婆婆

她不同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和平才是她所向往的。她对战争持正确态度,也能预料到日本的失败。她曾想瑞宣坦言,也在祁家危急时刻伸出援助之手。老婆婆的设置,是否意味着老舍先生对日本人的客观态度。

至于作品的主题,我将其归结为“反思”二字。

(对战争、文化、国民心态)

一、对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可是战争终究是一场浩杰,给社会、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于人民,死去的人们终是不能重生,心中的苦楚早已慢慢沉淀,又怎能拂去?

“战争是解决问题的最原始野蛮的做法。我们时常赞美自己拥有了文明和文化,可是如果我们不放弃战争,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又为何物?”

二、对文化和国民心态

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昧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      ——马洛利

借用文中语言:

“他知道,他不应当以勇敢或懦弱评判任何个人,而应当先责备那个甚至于把屈膝忍辱叫作喜爱和平的文化。”

“在他的反战思想的下面实在有个像田园诗歌一样安静老实的文化作基础。这个文化也许很不错,但是它有个显然的缺陷,就是:它很容易受暴徒的蹂躏,以至于灭亡。”

其次,作品的情节结构设置、环境描写也值得我们品析。

作者融悬念、插叙、补叙等为一体。如钱老出狱后只是提及他的病情和恢复,几个章节之后才插入他的狱中经历。“打,打,我没的话说!” 这句,则贯穿狱中及出狱后,每每读到,刚毅不屈的钱老映入眼帘。

环境描写更是不可胜数。最先吸引我的是关于招弟在灯光下的描写。“院内的灯光照到大槐上,大槐的绿色又折到她的白绸袍上,给袍子轻染上一点灰暗,像用铅笔轻轻擦上的阴影…… ”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语自然离不开沉沦之思、亡国之痛 。

作品又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未来的希冀、战争与和平、国家与个人、偷生与反抗、沉沦与清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