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酒徒》_读后感_600字

2020-01-18 02:15:32 读后感

《酒徒》_读后感600字

酒徒不能死,他要看这个世界如何荒谬,先知始终是关心人的前途的。酒令他能继续麻醉自己,得以偷生:酒徒每饮了酒之后,思想便在幻想世界中驰骋,将文学和人生的真知灼见道出。在这里,酒除了作为接通梦幻与现实的桥梁外,它的象征意义更带出了小说的其他主题——智慧与力量不能同存的荒谬和人世间的麻木不仁。酒是一种嘲弄式(ironic)的象征。众人皆醉我独醒,酒徒醉后才吐出真言,才有智慧,可惜已给酒麻醉了身体,失去了奋斗和挑战现实的力量。小说中,掌握文坛力量的是奸商和出卖艺术的人(如导演莫雨),酒徒却徒有知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一语对酒徒是莫大的讽刺。人世间是荒谬的,力量与智慧永不能同存,依底柏斯王[94]在未有智慧前是盖世英雄,有了智慧后却成为盲眼浪人。在近代中国,最有慧识的政治家是孙中山先生,但手握军事力量的却是袁世凯。此外,酒象征了世界的黑白混淆和世人的麻木不仁。醉酒是介乎醒与醉之间的世界,人分不清何者为真、何者为假;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人醉了就对一切事不痛不痒。因此,林黛玉可以在塑胶厂内穿胶花、潘金莲可以做包租婆、海明威可以在香港的梯间手抱《老人与海》手稿冻僵。
比起书中另一个“文学青年”麦荷门,酒徒更痛苦。麦荷门空有热诚,对文学和世道是门外汉,他纵然失败,也是后知后觉的。酒徒却不然,酒徒是在充分知觉(full-conclous)下受苦的,他充分了解自己的处境,但却无力量去改变。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