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_精选读后感_1700字
《自由》_精选读后感1700字
自由,以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为背景,与当下隔得很近,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差不多。不同读者会读出不同的东西,我感觉,自由就是冲破原有的束缚,去追求一个超越于当下的生活,但往往又悲剧地发现,还是原来的好,但对原来已有,又是如此地不满足。
小说只有三位主人公,以第一视角展现过。女主人帕蒂,试图冲破原生家庭的模式,原生家庭对其成长过程的心理忽视,让她下决心好好做个家庭主妇,却引向另一个极端,因为对儿子乔伊过于亲密,当作闺密一样的相处模式,让乔伊不堪其扰,不得不搬出去,甚至心生恨意,和儿媳康妮的关系也一直紧张,即使康妮是个很好相处的人。原生家庭对帕蒂的影响不仅于此,她在对伴侣的选择上,因被父母忽视太久,被土包子一样的沃尔特的关心感动到,即使心仪的对象是更有魅力的理查德,也因受不了其忽视,选择了前者。看似是有选择的自由,实际上受到家庭及性格的影响太大,尽管曾和理查德一起出行,给了自己试图冲破的机会,终未能突破。和沃尔特结婚后,苦心经营的小家庭却是一团糟,儿女皆不尊重她,丈夫也嫌呆在家中,应该找份工作,此时该后悔全身心投入家庭没有了自我,也觉得自己及姐妹成就都不及父母。她也从一个对家庭充满热情的主妇变抑郁。回想起年轻时一直梦想的理查德,经过一番挣扎还是出轨了,其实必然,自由像毒品一样蔓延,有必要冲破苦闷的搞砸了的生活。然而可能感觉到,过于放纵的自由,结果似乎可见地归于另一种平淡,尽管现实不够完美,毕竟沃尔特还爱着她。直到丈夫的工作助手拉丽莎的出现,加上丈夫又发现了出轨的证据,助力了对枷锁的冲破,反正婚姻已破碎,于是原存于想象中放纵的自由,有了现实实验的机会,毫不犹豫奔向理查德,结局也是毫无意外地以分手收场。理查德是绝对自由的象征,帕蒂只是普通人,没办法一直绝对自由,还要回归属于她的本质,还是原来的选择好,与丈夫纵使6年冷战,终于结局处冰释。
再说沃尔特,我觉得是反自由的存在,一直是个环保主义者,一直致力于反人口增长计划,内心深处却深藏对自由的向往。年轻时也同样受到原生家庭的不公正待遇,哥哥好吃懒做,过度自由而没有责任感,母亲过于软弱,又身患疾病,不能劳作,整个家庭重担都落在沃尔特身上,导致他从年轻时起就过着忙碌而克制的生活。但他又有个绝对自由者的朋友理查德,人们会不自觉和身边的朋友做竟争,这种竞争意识导致其对自由既厌恶又渴望。在婚姻中,他一直表现得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婚外恋拉丽莎的出现,他一开始也表现得特别克制,直到得知帕蒂出轨在先,才彻底放纵自由起来。事业上作为蔚蓝莺保护基金的执行官,不得不一次次向金主低头,委曲求全以实现环保的目的,终于最后受不了虚伪自私的合作伙伴而爆发,在讲台上狠狠地痛骂这群人,彻底自由了一把。作为自由人了,可以好好地宣传他的反人口增长和保护鸟类计划,却遭遇美国经济低迷期,人们连自身都顾不了何谈环保。自由带来的痛苦不亚于克制,甚至更甚。
儿子乔伊,这个人物稍微简单一点,毕竟青少年,从小被妈妈过于关爱,特别向往独立。早早搬离家庭,住在女友康妮家,从大学就不问家里要生活费以显示独立,生活却捉襟见肘,暗地靠妈妈借钱为名,打钱补贴。康妮对其过于专一依赖的爱情,造成了他的负担,他一直想逃离,和女神詹娜一起搞暧昧,出国旅行,算是对自由的尝试,终而发现自己不是那种人,不能装作花花公子一样游刃于泡妞这门职业,还是回到康妮身边做个好的丈夫。事业上过于想独立,想证明自己也能做个赚大钱的人,接手了一个发战争横财的机会,给政府的买办采购货车零件,终因忍受不了零件质量的低下想放弃赚钱机会,后已不能全身而退,又将赚得不干净的钱全数捐给公益事业。想追求自由,却因这些自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让自己变成另一个人,还不如回来做自己来得踏实。
小说对一些琐事的描写不厌其烦,十分贴近生活,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赤裸裸毫不避讳,读来很是过瘾。不光是人物,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令人忍俊不禁。但读外国小说,有时候总有种翻译的晦涩的感觉,原语言读着,应该费劲,两难,这也和追求自由差不多吧,想得是放飞自我,实则身陷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