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_读后感_800字

2020-01-16 19:42:14 读后感

《中国人行动的逻辑》_读后感800字

面子第一声东击西欲盖弥彰

中国人日常社会学分析框架的建立

从以上对个人地位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地位这一概念能提供给我们的分析框架是:

1.真实社会的建构是社会个体运用行动策略同现存的社会结构相权宜的产物。

2.它在中国日常社会中以个人权威、道德品质、礼尚往来、连带关系为基础建构起来,从而表现出交往的个别化倾向。

3.交往的个别化导致社会个体对彼此有价值的社会资源的承认方式及其程度的重视和交换,这就产生了有别于社会地位的个人地位,它在类型上可分显性的和潜性的。

4.个人地位是他人在一个体心理空间上的序列分布,而非人口在社会空间上的等级分布,这使个人地位既具有个人内在的计策性特征,又具有外化的个人关系特征。

5.从社会建构的发生学上看,个人地位由个人的表现性行为引起。

6.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上看,个人地位由个人的工具性行为引起。

7.一个体的个人地位获得与否决定他进入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

8.个人地位的失去或下降会使得一个体蒙受耻辱或建立社会关系网络时的失败,通常需要借助于中间人来修补或联结,而能够充当中间人的人仍然是那些在双方那里都已产生个人地位的人才能胜任。

9.个人权威的普遍性原则、他人的正面评价性原则和交往的表面平衡性原则是表现性行为和工具性行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三个重要原则,这三个原则导致个人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形式化倾向。

10.个人地位使得一种特定的个人影响、情境或场合比一般的角色对应和规范原则更重要。

11.个人地位由于比社会地位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而受到社会个体的高度重视和运用。

12.个人地位既能帮助一个体获得或改变其社会角色和地位,也能使处于相同社会地位上的个体具有明显的区别。

我在前面提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这样的个人地位,如果将中国社会的个人地位产生基础加以一般性的抽象,那么我们会看到,人格权威、个人特征、社会交换、感情程度等因素是我们分析任何一种社会中的个人地位的基础框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