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27 00:23:20 读后感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作者:布鲁克·诺埃尔·摩尔 理查德·帕克
本书是美国最为畅销的大学教材,连续10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列举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 :通过批评其来源而反驳某立场或论证。脱口秀主持人乐于此道。 稻草人谬误:为了反驳对方立场以夸大、错误表达等方式曲解其立场,使对手陷于不利。 源自愤怒的“论证”:顾名思义,以愤怒替代理由和判断。如,政治论辩沦于对骂。 威吓手段:试图通过威吓对方来证明某观点。你不难想到例证。 仓促概括:过于相信由小样本得出的结论。 群体思维:任凭对某群体的忠诚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例如,裁判员吹哨警示我们队犯规太多。 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 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也可称之为逃避现实的谬误。 诉诸公众的“论证”:认为“大家”都相信的就一定是真的。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误认为先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就有因果联系。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美国教育资助委员会的大学学习评价CLA罗列了很多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技能,其中主要有:判断信息是否恰当;区分理性的断言与情感的断言;区别事实与观点;识别证据的不足;洞察他人论证的陷井和漏洞;独立分析数据或信息;识别论证的逻辑错误;发现信息和其来源之间的联系;处理矛盾的、不充分的、模糊的信息;基于数据而不是观点建立令人信服的论证;选择支持力强的数据;避免言过其实的结论;识别证据的漏洞并建议收集其他信息;知道问题往往没有明确答案或唯一解决办法;提出替代方案并在决策时予以考虑;采取行动时考虑所有利益相关的主体;清楚地表达论证及其语境;精准地运用证据为论证辩护;符合逻辑地组织复杂的论证;展开论证时避免无关因素;有序地呈现增强说服力的证据。构成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断言、论题和论证。识别、分析和评价这些构成要素是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断言”或陈述用于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传递信息、表达意见或信念﹐可以被分为真的或假的。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就是检查和评价断言真假以及各断言之间真假值的关系。当我们对一个断言进行审查的时候,即是探究断言之真假,我们就提出了一个“论题”或“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重要但往往困难的是准确识别到底什么是有问题的断言,即论题到底是什么。一旦我们清楚了论题是什么,下一步就是评价支持或反驳这个断言的论证,并推断论题的真假。论证可以很复杂,其基本概念是给一个断言的真提供理由。论证有两个构成部分:「前提」和「结论」。前提为结论提供理由,好论证的标准有两点:第一,支持结论的前提必须是真的;第二,前提和结论必须是相关的。所以很多貌似论证的“论证”实际上并不是论证。论证分为两种:「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在演绎论证中如果前提为真,则证明了其结论不可能为假。与演绎论证的前提证明结论不同,非演绎论证的前提并不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只是支持结论。前提为非演绎论证提供的支持度可用强弱来描述。从逻辑的角度看,可靠的论证是指排除了任何合理怀疑:(一)所有的前提都是真的;(二)不可能前提为真但结论为假。批判性思维要求人们从逻辑和真假两方面评价论证。从逻辑的角度:该论证是在证明(有效的演绎论证)还是在支持其结论(较强的非演绎论证)?从真假的角度:论证的前提确实为真吗?论证的困难往往是因为人们把「论证」与“解释”或“说服”混淆。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而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或它是如何制作的等等。有人把论证界定为说服某人接受某种观点,从逻辑的观点看,论证和说服是不同的思维。论证是证明或支持某结论,而说服某人是赢得他同意你的观点。无疑试图说服别人时往往要运用论证,但论证并不总是用于说服,说服往往也不一定借助于论证。事实上,在各种说服的手段中,论证往往是其中效果最不显著的,因此广告中很少涉及论证。人们往往并不接受好的论证而对漏洞百出的论证却能心悦诚服。宣传、奉承等都是卓有成效的说服手段。此外,人们还常用繁复的修辞技巧装饰言论。修辞并不加强逻辑的力量,但对人们有心理上的影响力,误以为说服力越强的论证逻辑力量越强。煽动情绪的语言常常阻碍人们进行客观、中立的评价。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关于当下信息环境与批判性思维的思考

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你是否会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是否会从信息本身和来源两个方面评估其的可信度?是否会识别信息的不足与漏洞?如果你回答说“是”,那么说明你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而且已经将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了。

可是,在面对信息的时候,有人会像你那样带着犀利的眼光去批判,而更多的人是盲目接受。在如今高度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我认为,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批判性思维。以下是两点原因。

第一,虚假信息泛滥。如果非要说出这个时代与以往时代有什么不同,那我说现代信息过载也算是众多不同点中的一个。我们所处的时代,信息空前繁荣,而且还以指数爆炸的速度发展着。在这海量的信息中,泥沙俱下,不乏诸如谣言的虚假信息。

我们常说: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我们大部分有良知的人都做到不造谣,当知道信息是谣言后,也可以说是不信谣之后,也能做到不传谣。但是不信谣就有点悬了,毕竟识别虚假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该如何识别虚假信息呢?我想,这就是发挥批判性思维的时候了。在收到信息时,我们应该看看信息是否与我们的个人观察或已被证明的背景信息相冲突。此外,我们还要找到信息的来源,再看看信息发布者是否可以从我们的信任中获益。换句话说就是,要看看信息发布者是否为利益相关方。

第二,各异观点繁多。过去新闻媒体一直把控着信息,被称为“无冕之王”,而在如今的网络传播环境中,大众“夺”回了自己的媒体,为自己“加冕”,号称自媒体人。“人人都自媒体”口号一提出,自媒体人集体狂嗨,纷纷撰文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时间,互联网就像一个炸开了的大杂锅,里面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思想。

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自媒体人对同一事件莫衷一是。这时,我们可能会问:观点那么多,而且每一个似乎都很有道理,我们该信哪一个?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不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什么非要选择一个观点并去相信它?

当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就不会去问该相信哪一个观点了,当然也不会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了。当拥有了批判性思维,我们就会关注事件本身,通过深入观察,得到深刻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看自己以及别人的观点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关乎事实。

互联网纵深发展,信息环境也许会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原因当然不止以上两点。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我只提出两个原因,作为引玉之砖,仅供批判。

2018.12.31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一本极为难读的书,单单是书中的概念就有有45页,有四五百个概念,前面概念没理解,到后面就无法理解。读了前面几章,感觉实在读不下去了,去翻看《结构思考力》,那实在简单多了。不过,还是再回头看这本书,我知道如果这一次我放弃了,估计可能我就不会再读此书了。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是希望自己能更加独立明智地思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这样的能力并不是看完这本书就可以习得,需要不断锻炼,方能掌握一二。书中是做了批判性思维的模型化,系统化,有一些知识平时就在运用。

书是看完了,但我不禁问:我还怎么运用书中知识?书中的知识其实藏在生活工作学习的琐事当中,在理解书中知识和案例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案例分析,自己编写案例,反思自己遇到的各种情形,再回到书中领悟,才能有所收获吧。

要是谁有更好的方法,欢迎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