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_读后感_1700字
《82年生的金智英》_读后感1700字
从看到微博有一直关注的博主推荐,到现在看完也就是一个晚上两个小时。
我本来以为这本书全书我都可以不带脑子看完,看的过程可能只是把我平时脑子里的想法和结论借别人的嘴捋顺一遍,但我错了,看完第六章我还是对两性问题、对生育的女性面临的困境与无奈有了新的认识。
此前我对女性生育要面临的困难有认知,但不够深刻,我明白生育带给女性的代价是高昂的,但我并不准备付出这样高昂的代价、也不准备面对多到令人发指的不确定性、以及生养过程中的许多不可逆,我并不打算付出这么多去生养一个我并不喜欢的孩子。
养育孩子的念头在我脑子里停留最久的时候,只出现在我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时候,这种时候我把孩子看做一种存在较高风险的养老投资,我依旧没有把孩子看作一个和我等同的生命,因此我也预想到我也许会不由自主变成那类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我并不尊重我的孩子(如果有的话),我也许会让我的孩子觉得痛苦。
综合种种,我决定丁克,于是我也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选择生育的女性。我甚至在埋怨她们,我像是故事里那个埋怨金智英“肚子这么大还出来坐地铁”的女学生,我也像是咖啡厅里那几个说金智英“妈虫”的男性,我埋怨家庭主妇的选择加剧了社会刻板进而加剧了职场女性的阻力,我觉得她们会轻易地就放弃自我追求,觉得她们活的浑浑噩噩,觉得她们生育完就离职是在拖职场女性的后腿。
但其实不是的,也许大多数女性都像金智英一样,每一个放弃都不轻易、不甘愿、都是迫于压力和受制于从小就面临的所谓“正确”。也许她们都在承担了无数撕裂与打压自我的苦果后,还要面临他人的嘲讽。
我身为女性,自认为女权,却从来没有对这部分女性真正的感同身受过,我甚至更多的站在她们的对立面,这本书的第六章打醒了我。
所有的女性都在受苦,而这种不平衡的结构同样也在反噬男性。
除了生育,还有一点想说的是关于职场歧视。书里有一段也是我一直同感的,我们确实不能完全怪罪决策者们用商人的思维去权衡利弊,但这份不平衡最终就活该落到拥有孕育能力的女性头上吗?能够生育难道是一种错误与负担吗?像我一样惧怕因为生育而被迫失去自我、失去梦想、付出高昂代价的女性们,又活该放弃掉这份能力吗?女性就活该陷入积极工作还要担心给其他备孕女性带来负担、享受应得的产假育儿假又要担心给职场女性加重阻力的两难境地吗?女性因为生育要付出这样多的代价,男性却可以如同考虑今晚吃什么一样考虑自己要不要个孩子,这是合理吗?是女性活该吗?本该承担这些责任的又到底是谁呢?
生而为女就是种错误吗?
我想说不是的,能够孕育生命本该是件美好的事情,是能够让人类群体生生不息的了不起的能力。我想说这种错误是人为制造和渲染的,女性从生来、甚至从在母亲肚子里被诊断为女的那一刻起,就在面临着许多“应该”与“不应该”,这点也许男孩子也会面临,但男性的“应该”大多使他们变得强壮、变得拥有更多经济价值、变得不需要承担生活中的琐碎责任,而“女性”的应该,像一把枷锁,像一个牢笼,像一个沉重到令人窒息的包袱。除此之外,相较于男性,女性还面临着许多所谓的“不可能”。
82年的金智英,其实19年的女性们活得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除了没有生育,我也是“金智英”,我也过有把父母、老师、同学、影视作品、小说等等等等带给我的无形又全方位的性别刻板与枷锁当作“正确”的日子。我时常悔恨自己那十几年的人生几乎白活,但人生不可重来。什么时候女性可以不用浑浑噩噩地像个工具人一样付出一生,可以不用在某刻突然看清一切的时候无比痛心自己曾经白活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什么时候女性才可以不用浪费自己的人生,不在毫无判断能力的时候就被社会规定好的弱者框架洗脑,而是能够从人生最开始就自由地、不受限制地尝试所有可能性,探寻真正的自我。
不知道做些什么才能让世界变得好活一点,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些真正能够“做些什么”的人才真的愿意做些事情。
不想对他人抱有什么期待,只求自己能走出不同于金智英的结局。
如果选一句话送给当年的我自己、送给这世上的金智英,我想说:“对所有把性别作为最终原因的现象,多追问一句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