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刘瑜:自由从何而来 读后感(3)篇

蛋糕怎么分?
假如你是一位有着两个娃的妈,要给娃分生日蛋糕。而你的身边只有一把刀,你该怎么办?
民主从何而来?
- 一是依靠国民精神。
- 二是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
一
我眼中理想的国民应该是精神上的强者,有着独立思考的思维模式。
所谓的自由主义精神,都是要建立在个体的、独立的思考之上。“我掌握的并不是绝对真理”,彼此之间给对方留出他行使权利的空隙。反过来,包容不同意见,其实就是让别人包容自己的意见。
思考需要理性,而理性不是我们的本能。若要让自由主义成为我们的气质,那么请对自己所信奉那一套小心翼翼。
二
首先认同刘瑜的观点,国家是一个为了让人们更加幸福而建立的一种组织形式。
所谓“以人为本”,个体的权利与感受不应被集体的绑架而客观上受到限制。
对于一个好的政治制度而言,个体出于自己的主观,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公共利益而放弃一些私人利益。
自上而下的合理的制度设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各层结构与稳定度。
你该怎么分蛋糕?
让一个娃切,让另一个娃选。
所以你说,你能从政治上期待什么?
刘瑜:我觉得我的期待就不是那么高,它不大可能让人们一夜之间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对权力的专断性和专断性带来的悲剧有一个限制。 ”
柴静在底层走,自下而上地看。
刘瑜在上面走,自上而下地看。
柴静初见残酷,一开始愤怒,一开始尖锐。后来逐渐宽厚,只问世事,不问人性。后来,她不再说要改变什么,她选择用“准确”“抵达”这些词形容自己的报道理念。
刘瑜学的是国际政治。她的情绪一开始是牵动于网络上部分人对于一些受难者的无视或掩盖。她跟柴静一样,反击,再反击,整天整天战斗在网络上。后来,慢慢地,这激起了她纯粹的知识上的兴趣,她说知识上的逻辑推动着她不断去了解更多的东西。
她们面对的虽是同一种情况,身份不同,视角也不同。
你对孩子会有什么期望吗?柴静,刘瑜:自由从何而来 读后感 第(2)篇
刘瑜: 对他的成就我倒是没什么期待。我会希望他是一个有教养、有同情心、通情达理的人。
柴静和刘瑜都将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两人都是靠自身能力拥有在公共领域话语权的女性;都有柔美的外貌但一旦发声就不无犀利;都有自己的拥趸和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n 刘瑜自己说:“我想之所以把我们想在一块,不是因为我们俩有多么相像,而是可能像我们这样的人太少了。”确实像她们两个这样的女性太少了,稀罕得让许多男性汗颜。对柴静我本身有些许了解,因此读前十四章内容也只是再次回味她的态度,就像找老友重叙,针对南方人物记者的提问,有几个问题我都差不多能提前知晓柴静即将要回答的内容和对答逻辑。但对于刘瑜这名“民主”女神,头顶着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和哈佛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助教和清华大学国际政治副教授的头衔,我还是充满了好奇感的。从她的谈话中能感受到学者严密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上克制的美感,语言当中生动形象带有讽刺意味的比喻,也闪烁着这个女人身上睿智的光芒,也许是受长期的西方民主文化的熏染的缘故吧!n柴静的丈夫是名摄影师,刘瑜的丈夫周濂和她一样同是高学历的学者,只是一个钻研政治一个热心哲学。可惜微信读书上周濂的《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还有刘瑜的《民主的细节》都没有上架,最近打算先肯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和《观念的水位》,期待对她有更深入的了解
柴静,刘瑜:自由从何而来 读后感 第(3)篇对柴静刘瑜的访谈录,很短,其实访谈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很多看法展现了个人的本色。有几段话还挺喜欢的,分享一下。
“如果是一个比较好、比较公正的协商环境的话,人们确实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公共利益而放弃一些私人利益。当然,我不是说政治必然会使人变得更理性,变得更讲道理,但我觉得它会为人的理性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制度上的可能性。恰恰是专制制度下,人们没有讲理的地方和空间,才更容易变成极端的利益动物。” 刘瑜
“靠愤慨是走不远的,抱怨外界是精神上的懦夫。
一个人不需要再对另一个人建立虚妄的期待。而应该相信精神的规律。” 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