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8-08-30 14:54:14 读后感
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
作者:白益民
本书不仅仅揭开了这些三井财团企业的身世之谜,更重要的是暴露出他们之间互相配合在中国众多产业上的隐秘布局和扩张战略,以及他们拓展市场和控制商权的手段,从而展现三井财团在钢铁、汽车、信息产业、石油、核电、高速铁路等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上开辟出的一个又一个战场。
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日本人均国民收入曾重回世界第一。中国境内的发明专利申请,日本公司超过了所有国家,排在第一位。日本经济模式真正的优势和特点在微观经济领域。

日本民众普遍是“以公司为家”,特有的“儒家资本主义”崇尚创造价值,而非“金融资本主义”掠夺式的赚钱。对于日本这个在二战废墟上重建的国家,既没有资金也没有资源,必须靠出口才能发展经济,制造出的产品必须靠商业才能实现价值和财富的积累,这就是日本巨大综合商社得以建立和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不断占领市场,推销商品,财富得以累计,累计的财富再次投入到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从低技术到高技术,从粗糙到精密。事实上,日本制造业能够不断持续发展的原因正是归功于以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财团体制。

其特点是:

(1)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相互持股,其相互关系呈环状;

(2)由集团成员经理组成经理会,起大股东会作用;

(3)根据经理的决定,由集团成员出资,设立联合投资公司;

(4)以大城市银行为中心,银行会同本系统金融机构(信托银行、保险公司等)对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系列贷款;

(5)综合商社作集团内交易媒介,它既担任企业集团成员的购销,开展集团内交易,又具有开展新事业的组织机能;

在日本财团看来,多元化并非独立企业的使命,而是整个财团分工与协作的结果。“财团”实际上是由综合商社、主办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以及众多不同领域分工的制造业企业聚拢而形成商帮。

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这本书看完给我的感觉也许用一句话形容比较合适——战争,战争从未改变。想说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是觉得,一战,二战,仗打完了,人死够了,可战争却从没结束,从枪林弹雨转变为了资本间的较量。中国企业当年为何被如此扒皮拆骨,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实力不济就要被捏,就像书中后面提到美国给日本做套,如果不是美国而是津巴布韦呢?所以实力才是硬道理。这本书看的令我触目惊心,同时又为颇有点为那些国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但事情根本不是情感上想到的这么简单,诚如后面谈到日本的再发展,是由于牺牲现在才能赢得未来,谁说当年中国的痛苦不是为了如今发展腾飞的未来呢?n商人的特点是他可以牺牲一部分利益换取长远收益。政治的特点是他可以牺牲一代人换取未来复兴的机会。以上纯粹是个人的胡思乱想,想和我辩这问题就算了,因为我也说不清自己心里的这股阵痛,毕竟我是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国家如此这般的经历,千言万语最终也许只能化作一声叹息。

三井帝国在行动:揭开日本财团的中国布局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读完后,对于书中的事例我能先表达一下内心的心情吗:领导层一帮傻白缺!!!
三井让我看到了另一个家族的身影:罗斯柴尔德!不同的是一个着力于经济科技创造,另一个是着力于金融!三井对于每一项工作都是以点带面,最后覆盖全局。每一项都是以长远思路去执行而不是眼前,这就是跟中国很大的不同,我们常常或者说基本都是追求眼前利益,因此因小失大的事件不在少数。书中典型的例子京沪高铁,想不通上层是如何对百姓瞒天过海的,都说顺应民意,到了咱们这里怎么倒过来了?朱总理说的国际竞标最后刘志军怎么就选了日本了?德国和法国的技术不如日本吗?事后韩国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中国高层都想着靠着别的技术先进国家喂一口吃,这怎么能迎头赶上?每晚七点钟大家听到的都是国内一片繁荣昌盛,果真如此么?国民缺少团结精神,或者说不到最后不会团结,这是病根。。。。。要说的太多了,写着写着也乱了,如同内心一样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