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乌合之众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1-27 14:19:11 读后感
乌合之众
作者:居斯塔夫·勒庞
本书细致考察群体的一般性心理特征,探讨群体的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指出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以非法私利为行为动机的群体通常是犯罪团体,而“为信仰而战”的暴民团体会表现出崇高的献身精神。影响群体观念和信仰的因素有种族、传统、制度等,此外,极具感染性的语言、理想国的召唤、领袖人物的煽动等也对群体行为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
乌合之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说实话,一开始是因为追星才看的这本书。因为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饭圈粉丝”这个群体的本质、发展、特征、影响等等。读到后来觉得这本书越来越有意思。当今社会造星风潮之下,粉丝群体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力量,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甚至有力量左右舆论(还有营销号这一群体),粉丝经济也成为商家挖金的新大陆,小到杂志周边销售,大到奢侈品代言带货,都是依靠粉丝这个群体进行消费而完成的。用饭圈黑话来说,粉圈即是一个群体,书中“领袖”即对应饭圈“大粉”,领袖的“领导、发言”等即对应饭圈“带节奏”,“议会”等发言平台和舞台即是“超话”,“山岳派与别派之争”即是不同派系粉丝之间的“掐架”...... 如此如此,一一对应。这么看就很有意思了,因为按照书中所说,群体都是“毫无智慧”的,听信领袖的话而盲目从众,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受到群体影响而被左右,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么说来,我们常常唾弃某些偏激极端的粉丝为“脑残粉”也是情有可原了。说不定那些“脑残粉”也是群体舆论的受害者呢。在群体中保持理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就我本人而言,在经历过为数不多的几次饭圈掐架的现场,都感受到了群体被煽动的阀值有多低,只要所谓的“大粉”说几句“内涵”的话,就会有一大群不明真相的粉丝跟着留言表态,“大粉”给他们营造了一个与事实不符的假象,而那些“群众”在气氛渲染和挑拨下会选择完全相信“大粉”的话,舆论就此形成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群众对于似是而非的话总是更加信奉一些。而“偶像崇拜”与“人设”大概也由此产生,营销号更是靠着这些赚足了粉丝的钱。我常劝诫自己做个“理智粉”,虽然可能是一种奢望,但还是提醒自己不要轻易上当,与“饭圈”保持一定的距离,能让自己看得更透彻明白一些,总不至于被软文左右感官与情绪。说回这本书本身,整个大纲目录比较详尽也比较..杂乱(个人感觉),常常有一种“哎这部分我是不是读过”的感觉... (也可能是我读书不走心吧hhh)。偶尔有些文字让我觉得偏激了一些,譬如整本书总体来说是对寻常群体进行否定的。但是受到毛概思修马原的熏陶,我当然要反驳一声:我们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就做成了大事啊!谁说群体成就不了伟大事业的!(不排除我这样的思维是作为“人民”群体一员已经被“党”的舆论洗脑的可能性hhh)读到最后部分的时候竟然有了一种读《百年孤独》的奇异感觉,社会从群体而诞生,社会也毁于群体,又是一个历史的大轮回。不过这样的轮回并非“百年”而是将一直持续到人类灭亡吧。见仁见智吧,这样的书读一读总能让自己警醒一些的,面对群体的决定也会多留个心眼,同时也让自己学会如何在群体中更好地生活。甚至于,如果有机会的话,还可以试试如何运用群体的弱点来为自己牟利。

乌合之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19世纪法国人勒庞可谓群体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在研究群体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

为什么直到19世纪才开始研究群体心理?这源于时代的变迁,群体作为一股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开始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在过去,人们处在神权或者王权的统治之下,主要关注群体中的领袖人物。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贸易经济开始繁荣,跨国跨地区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人们的思想更趋活跃,对社会变革的诉求逐渐加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有这些背景的驱动因素,而且当时法国的人力物力的主要资源集中在巴黎,巴黎的风向变化就代表法国的变化。勒庞目睹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社会的风云变幻,各类不同主张的群体先后登场,把法国传统政权冲击的七零八落。勒庞敏锐的看到群体作为一种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研究群体心理的时代背景和缘起。

这里说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整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群体的基本思维逻辑和着眼点有历史传统的烙印,勒庞喜欢用种族习惯的差异来解释不同群体心理深层次的不同。

群体和我们现代经常说的组织有什么不同?勒庞那个时代还没有组织的概念。在勒庞心中,像选民、议会等等都属于群体概念的范畴,其中成员的观点不稳定,容易受到“蛊惑”和相互传染,非理性的因素多,容易收到权威或领袖人物“煽动性”词汇和短语的影响。而现代组织呢,有相对稳定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成员的行为可以预期,相对理性,比较难以靠“煽动性”的用语改变行为特点。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组织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很大,很多学者投入毕生精力研究组织的管理,力求发挥更大的协同作用。

群体的这些非理性的特点,使得群体容易受到群体中具有声望的领袖的意见左右,容易产生敬畏心理,因此群体发展到最后容易走向专制。然而,一旦群体领袖因为一些事件丧失了声望和权威,群体则会立马将其打压下去,甚至踩在脚下不得翻身。法国大革命之后几十年不断验证着这一逻辑,各个流派轮流登场,其领袖相继走上断头台……

勒庞不太喜欢群体,但也认为如果没有群体,人类历史上就会减少很多华丽的篇章。随着我们进入网络时代,群体的特点依然和勒庞那个时代没有不同,因为人性是稳定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会在思想观念中加入新的元素。如何有效管理各类群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单元(组织中也有非正式的群体),依然是不变的命题。

乌合之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前前后后花了 6 个小时读完,本以为 300 页只需要 3 小时左右,没想到多花了一倍。难啃的原因在于作者结合当时欧洲的一些群体场景比如议会里面的讨论,比如拿破仑的思想统治……透过这些场景,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来分析其行动的原因。目前的我对这些场景都知之甚少。《乌合之众》通过群体现象了解做出行为的心理根源,比如群体不善于思考,却善于行动。在群体中,所有人不再为智力不足而羞愧,相反,他们在群体中能因为执行了某件群体认可的事而获得短暂而又强大的自豪感(即使这件事多么的凶残),而脱离群里,站在个人角度是完全做不出来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跟一个最骇人听闻的心理实验类似-“米尔格伦实验”。在权威的环境的高压下,65% 会根据权威的指示,做出损害他人的行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