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读后感300字(3)篇

2019-06-20 18:35:12 读后感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
作者:费孝通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本书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读后感300字 第(1)篇

  • 本书是社会学研究范式中实地研究的典范,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法和非结构访谈法。
  • 实地研究虽然可以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却难于分析且主观性很强。不过,工具向来因人而异,弱者之累赘,强者之神器。若是大师,运用此方法往往能获得更有思想性的成果,诸如本书。
  • 读《江村经济》应带三个问题:1.作者是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做研究的,是如何思考并得出结论的;2.江村作为社会组织的结构如何,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3.本书对现实有何意义,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今的农村与书中的农村差别几何,农村发展路在何方。
  • 对于第一个问题,正如轮扁斲轮的典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费老的本事不是读一本书能学来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能慢慢体会。
  • 本书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文化的器物论,即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二是社会的关系论,即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
  • 本书即从这两个观点出发来搭建框架和组织内容。农村的主要设备是土地及以土地为基础的产业和财产,知识则是社会礼仪。设备决定着知识,反过来,知识影响着设备的使用,设备和知识一起,在代际间传承和发展。
  • 对于第二个问题,本书研究的开弦弓村是我国农村的缩影,江村经济反映的不仅是农村经济,还包括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和关系。我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其根本在农村,其内核为儒学。儒学强调的伦理道德和尊卑秩序是农村社会的根本特征。
  • 对于第三个问题,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当下的农村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在瓦解,精神内核也在逐渐消融。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注定了大部分农村的衰落与转型。当设备的功用发生深刻变革,出产粮食不再是农村的主要收益来源,各种附属产业成为其发展动力时,创新技术的运用和城市生活理念的渗透,使得城市和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际关系也从以血缘和情感为纽带的集体主义色彩转变为以利益为根本的个人主义特征。三千来来农村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如今变局激荡,我们应该拥抱和适应农村的转型。
  • 本书的很多观点,如农村的衰落在于手工业的衰落等,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和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读后感300字 第(2)篇

费孝通《江村经济》

要深刻的理解中国广大的农村,这是不错的选择。可以理解到人们是如何通过经济生活与人情冷暖,加强社会联系。虽说在我们国家目前在大力推进城乡建设,但我们国家太大了,地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书里的所描述的情况,一些地方依稀也可以见到,对于北方地区也相似。

贯穿全书的两个主题:土地的利用和农户家庭中再生产的过程。

讲述一个中国村庄的经济生活状况,尽管观察的现象是属于局部性质的。但他们也有比较广泛的意义,因为这个村庄同中国绝大多数的其它村子一样,具有共同的过程。由此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国土地问题的一些显著特征

解答了我儿时对于村里的事务的困惑。从我长大的地方来看,村里的劳动者对于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是逐渐接受的。村里的人员主要是40多岁以上的父辈,他们以前是用畜力耕种,最近5年开始使用机械耕种,效率更高更快。另外,饲养的牲畜也有所变化,羊是一直都有的,在一年的收入当中,它占很大的比重。最近3年,村里的人开始养牛,牛可以下犊子,也可以增加家庭的收益。

本书的意义在于,“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所以社会科学应该在指导文化变迁中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对于江村经济活动的描述,不慌不忙,严谨地向你娓娓道来,让人觉得平和厚朴,那是一种科学社会人文的真实。

江村经济(未名社科·大学经典)读后感300字 第(3)篇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博士毕业论文。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太湖岸边开弦弓村(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七都镇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向世人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态。

开弦弓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村,该村水网密布,交通便捷,大部分村民以种植水稻和养蚕缫丝为生。

基于父系血缘关系的扩大化家庭(家族)构成了该村的基本社会单位。在这个大家庭中,男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女性则负责养蚕缫丝。相对于生丝业,农业是确保家族生存的支柱型产业。在这种社会分工下,男性享有比女性更高的社会地位,具体表现为家庭事务中更大的话语权以及财产继承上的优先权。

在生活中,村民们非常节俭,但在礼节性仪式(出生、婚礼、葬礼)上往往耗费巨大。实际上,农业的产出是不足以支撑起如此巨大的消费的。在开弦弓村,家庭手工业(养蚕缫丝)创造的额外“收入”为村民在文化上的消费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

然而,在西方现代化工业的冲击下,村民们通过手工业生产出的生丝价格暴跌,收入水平降低,人们不得不缩减用于礼仪性消费的开支。除此之外,手工业衰落对农业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以下摘自原文:由于地租没有保证,已经出现一种倾向,即城市资本流向对外通商口岸,而不流入农村,上海的投机企业危机反复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农村地区资金缺乏,促使城镇高利贷发展。农村经济越萧条,资金便越缺乏,高利贷亦越活跃——一个恶性循环耗尽了农民的血汗。)

和宏观叙事的《乡土中国》相比,《江村经济》以小见大,两本书结合起来阅读可以对过去的农村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在互联网浪潮下,乡土社会正在快速解体,费老的研究对实现乡土社会的转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