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3)篇
2018-08-31 22:38:04 读后感

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 第(1)篇年轻人很多不太愿意和父母沟通,能耐心与妈妈写三年的书信,真不容易。这种方式很好,不仅增强了彼此的沟通和理解,更能看到对方的优缺点,和需要进步的地方。
走进孩子的世界,用爱心和耐心去理解他,同时不断学习,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缩小代沟,不被孩子抛弃,给孩子更好的引导,以及成为孩子的朋友。
其实孩子只要健康快乐,三观正确,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上进心,专注于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是成功的。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 第(2)篇
也许很多人把这本书奉为亲子教育的示范,但我觉得除了龙应台积极沟通的态度尚能学习其他的地方并无借鉴意义。如果我妈跟我大谈民族情怀政治远见我一定会翻白眼,正如安德烈所说母爱绝对是Kitsch唉,龙女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究没跟孩子们打成一片,你们真的要学?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 第(3)篇真正吸引我的是两代人朴实无华真心实意地写自己的生活。龙应台出生在50年代的台湾海边渔村,从愚昧无知的乡村走向现代都市,对故乡和国家的摇摆,对政治的质疑和失望……虽然一直知道台湾的尴尬,但是看到一个台湾人真实的描写一个没有国家归属感的人也不禁叹息。恰巧出生在德国的安德烈也有一个敏感的国家,这个国家甚至不唱国歌,人们从小耻于谈论自己的国家逃避国家。这对于红色思想喂养长大的中国人简直不能想象!但母子书信往来中展现的老一辈保守质疑和新生代反叛觉醒的自我意识又是那么契合两代人的思想典型。
龙应台作为学者、作家总想指点安德烈的写作,但我实在觉得安的叙述很出彩不拖沓,这是我们想要的表达,也是我们与母亲的代沟。不要期待亲子情境示范,来看看欧洲人的民主观,世界观,以及一个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如同无聊的午后,与一个朋友闲扯淡。
一直想着读这本书的原因就是我很喜欢这句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龙应台女士为了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和孩子进行书信交流,在他们的交流中我可以看到,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了解彼此的想法和理解彼此,也可以在书信中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我们我不懂的事情,然后也有一些话引起共鸣。
我初二的时候,也给我爸爸写过信,和爸爸沟通我的想法和烦恼,我写在本子放在爸爸房间,每天早上我都去看看有没有回复,几天后回复了就会很开心,但是因为爸爸比较忙(我是这么告诉我自己的,尽管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觉得这样的通信没意义,不想回复等。),所以只回复我一次就没有继续写了。
这种方式用在我这个年龄层与父母的沟通,可行性不高。原因很多,whatever,本书里面的沟通、说话的方式也可以给我们年轻一代提供一个参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