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 读后感(3)篇

从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一路看下来到这本《野火集》,画风突变,从一位有着温情细腻笔触的母亲、女儿到一位有情怀、悲天悯人,有社会责任感而言辞犀利的社会批评家。
《野火集》写于30年前,在当时引起了两岸四地华人世界的强烈关注,在台湾掀起了一阵阵社会运动的热潮,不得不说台湾现在的政治体制与其影响不无关系。书中有批评家甚至指出台湾人现在的“过分生气”是《野火集》中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余毒”。从《我的台湾意识》一篇中可窥见台湾基于其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导致民众主人翁意识的缺失,对许多人来说,台湾只是临时寄居地,只是反攻大陆的基地。故而龙应台提倡台湾意识,一种家的意识,让下一代认识到台湾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有未来的地方。
时至30年后的今天,她所反映与抨击的社会问题仍是我们大陆所面临和所需改善的。如环境问题——包括过度开发的自然环境问题、假药毒食品的生活环境问题,涉及国民素质的社会环境问题;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盲目地服从权威,更严重的,他们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作者所说:他可以读十篇爱伦·坡的谋杀小说,每一篇都读懂,但不能够综观十篇整理出一个连贯的脉络来。他可以了解苏格拉底为什么拒绝逃狱,也明白梭罗为什么拒绝出狱,但这两个事件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他不知道。他可以说出诗人艾略特对艺术独创与模仿的理论,但是要他对王三庆的仿画事件发表意见——他不知道,他没有意见,他没学过,老师没教过,课本里没有。传统缺失问题——如现代化建设浪潮下,那些充满童年回忆的石板路不见了,那些承载着文化传统的建筑不见了。如在城市建筑设计上,对西方的理念与具象拿来就用,而非立足自身特色,创造符合当地人文气质的东西。
2010年时,应马英九的邀请回台湾任文化局长,致力于文化遗产、耆宿故居等的维护与利用,如把宝藏村成功改造成民俗村。她将自己的文化理念通过政治落到实处。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 读后感 第(2)篇书中作者指出的三十年前的乱象,现如今依旧比比皆是,跨越三十年后依然一针见血。读完以后,我分裂成两个我,在争论:1、第一个我,欣赏龙部长的学识胆识,喜欢她敢于直面惨淡的社会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更钦佩她力图改变社会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敬重她甘愿做、欢喜受的率真。台湾需要龙应台,大陆也需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需要龙应台式的人物。2、第二个我,隐约察觉到女文人的浪漫主义气质、理想主义情怀,其中一些论述还是有些许无厘头的矫情和崇洋媚外(这个“外”也包括大陆)。然后边读边猜龙应台该是B型血水瓶座,后来验证真的是水瓶座,是否是B型血就不知道了。本不太了解台湾的过去,还以为这些问题仅是大陆特色,读完才知道原来不止大陆人“不生气”,恐怕中国人就有“不生气”的基因?这基因应该不是源于文革这么近的影响,应该是历朝历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演变下来的生存规律吧?光生气有用的话,中国的小宇宙至少在元朝的时候就应该爆发了。民主这个“异文化”,如何人畜无害的服下这味良药是个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解决问题难,但有一点我同意,社会必须有一群敢于提出问题的人,有一些抱着“功成不必在我”坚定信念的炮灰,有一群人能将那些天真的、理想的、浪漫的薪火相传下去。真是期待三十年后再读此书,到时候再对比看看,那个时候的中国在文化、民主、环保、政治……上具体会有哪些更进一步。[微笑]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 读后感 第(3)篇先看的目送,被龙的温暖细腻略带诗意的语言屡屡感动,很多话语直戳我心,甚至忍不住反复品读。去百度了才知道她一个弱女子,居然曾靠一己之力燃烧起一场全民野火。野火集曾在文化界掀起一股浪潮,直到现在还仍有余温。与目送的风格完全不同,野火集犀利中透着无奈,讽刺中带着令人血液沸腾的呐喊,没有像其他文人一样站在道德制高点针砭时弊,而是化作你我,从楼下的烧烤摊谈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台湾上上下下,从卖菜的大姐,到文化界的名流,再到政界的官员,都在谈论野火。这场野火彻彻底底的把台湾人燃醒了。值得一提的是,野火中透露着大陆的影子,大陆不实行民主,但是政府的问题和社会价值观的走向是和台湾大同小异的。希望野火可以在大陆烧的旺一点。希望大陆有一天也有一个敢说敢怒的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