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世界的诞生读后感400字(3)篇

学术类书籍,看第一章节古今中外几十种引用,被吓到了,本意就想看看别人怎么看待金庸老爷子的作品,没想到会这么专业,还好读的进去,蛮有趣的,看完仿佛经历了老爷子的创作心路历程。老爷子的作品经久不衰,深受各年龄段读者喜爱。我们都渴望在困苦受难时有人挺身而出,仗剑直言,渴望来去自由,无拘无束,金庸作品满足了民族意识深处渴求被救助的集体无意识这种类似于“命运”的东西。同时作为两足兽,人本身又爱幻想,做白日梦,武侠被称为‘成人童话’,恰能满足这种梦想。在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表达、书写。金庸书中人物言行逻辑,遵循正史逻辑、野史世界、佛禅逻辑,至最后无路可走至流氓逻辑,创作中构建了正史、野史、佛禅、流氓四个世界,也是四种认识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史世界统治阶层占有话语权,它选取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互补交融,以天合人与以人合天,殊途同归,‘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庙堂是儒,在山林是道,给你一个生活的世界,解释权在他们手中,充满说教且不可违背。野史世界是平民的呼声,杨墨互补融合、限制,杨朱‘为我’‘贵生’,演化到极致是个人主义,就用墨家“兼爱”去化解。野史说人人平等,正史讲君君臣臣,野史说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正史讲侠以武犯禁……两种逻辑冲突渐起。佛禅世界是带着任务来的,以‘四大皆空’‘慈航普渡’化解以上两种逻辑自身和相对的矛盾。王图霸业,恩怨情仇都是梦幻泡影,或像扫地僧所讲一切罪孽,由他一人承担,以自我牺牲化解恩仇。金庸前期作品人物行为以正史逻辑为主,随着创作,为化解矛盾,渐加入野史逻辑及佛禅逻辑,后期作品,人物行为、作品走向受这三重逻辑支配。以乔峰为例,儒家逻辑下为父报仇,墨家兼爱逻辑下救素不相识婢女阿朱,儒家逻辑伦理下阿朱替父受过,易容被乔峰打死,两种逻辑冲突下,悲剧出现。正史逻辑下,带契丹打大宋没错,野史逻辑下,大宋与他有养育之恩,不应该恩将仇报,逼迫辽国皇帝立下誓言后,在两种逻辑下,无容身之所,自杀求解脱。个人认为此时他的自杀又无意选择了佛禅逻辑,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似佛祖割肉喂鹰之举。以上三种逻辑,相互化解自洽,都是在理论下、极理想状态下,而人性复杂的多。就算作为救火员出现的佛禅有时也无法化解自身的以杀止杀,还名正言顺说,杀别人是为了防止别人杀人,减轻别人的杀孽,罪孽由我一人承担。说教一套,做起来又因人性关系是另外一套,像是伪君子,在此情况下,流氓逻辑出现,表面上对另外三种逻辑认同、服从,但真到紧要关头,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又无思想负担,我是流氓我怕谁。此逻辑下,韦小宝在清廷、天地会(正史、野史),神龙教(野史),五台山(佛禅)混的风生水起,无往不利。由此作者分析,金庸作品在创作探索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终将走向流氓文化,此后不知走向,老爷子不想在思想上重复自己,鹿鼎记后就此封笔。从传统文化分析金庸作品,为人物言行和故事结局总结理论依据,从更高、更本质的方向去看,角度独特,言语辛辣,也诚如作者在再版后记中所讲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流氓文化结论不变,论述需补充。这也使本书读起来觉得深度不够,有戛然而止之感。谨以此纪念读金庸作品时的欢乐时光。
流氓世界的诞生读后感400字 第(2)篇作者以正史和野史的逻辑思维评说着近代武侠大家金庸小说故事的来龙去脉,有上纲上线之嫌,矫枉过正之意。
像是人们在研究红楼梦一样非得要拔到一定的高度,而且还出现了什么红楼专家,劳民伤财大可不必,前段时间听说又出了什么贾平凹文学作品研究会,更是令人尴尬之极,我们这几部作品大可不必兴师动众以显苍白和贫乏,如遇唯利是图之辈深挖硬掘更显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欧美我们就不说了,近在咫尺的俄罗斯耳熟能详的大师和名著都让我们数不过来。哦最近我们出了一个大人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此我们应该高兴还是汗颜尴尬,还是扬眉吐气欢呼雀跃说来悠着点吧!说不准哪天又蹦出一个什么“金蟾、玉兔“在世界的文坛上发一点光耀一下眼,让国人惊到也是有可能的。
“家喻户晓”并不是优秀的别名,与杰出甚或伟大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但在正统文化人心目中的武侠小说仍是毒害青少年的‘文化垃圾’”从前说武侠小说是小市民的“迷魂汤”,现在又变成了青少年的海洛因,看来问题还都出在武侠小说上。在此突然想到金庸的仗剑走天涯,一笑免千愁也真真正正是华夏的意淫乐世,醉生梦死的自我鸡奸,自慰着想象,抚慰着心灵,自我买醉似的逃避着现实,想想偶尔梦入仙境,也为一时乐事。
此书出自作者1997年的读博期间所作,2003年绕道台湾得以出版,年轻的稚嫩和肤浅,观点的直白和牵强,到也不失为一种风格和特色,世界有流氓,流氓早就在!
流氓世界的诞生读后感400字 第(3)篇诚如作者自己在后记中所说,这本书读来既辛辣见血又颇觉深度不足,但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角度来分析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情入理,在思想哲学方面较符合逻辑,一口气看完仿佛自己透视了金庸写作的心路历程。回想当年总是废寝忘食读过的武侠小说,为其中人物命运的悲喜纠结甚或惋惜遗憾,也曾设想过很多不一样的结局,以我小小年纪也参不透解不明为何那么多“如果”行不通,在这本书里或可寻得一解答。
看完金庸后来看古龙,就被深深吸引,为何古龙的作品独具一格比金庸完全不同,按照作者的看法即是引进了西方哲学思想。对于思想哲学方面的书我看得实在太少,无法在这里作出适当评论。但是对武侠小说感兴趣或着迷的读者可以看看这本书,对金庸的武侠世界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能窥见些皮毛。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