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早就听说过韩毓海教授的大名,发现在微信读书上居然可以赠一得一,不禁大喜。囫囵吞枣的读了一遍,似乎颇有所得,但又不知道所得为何,简单写几笔吧。
韩毓海教授在开篇就介绍了自己的学习过程,买了一套打折的马克思全集,然后进行了通读,所以全书感觉很像读书心得。由马克思的一些观点,随着作者的思路信马由缰,很发散,很自由,很感性,但常常缺少对原文引用的标注,让人不禁产生疑惑,是作者学术精神不够,还是并非严谨的引用?不过也正因如此,唤起了我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欲望。《资本论》微读上近1500页,已经通过赠一得一放到书架上,准备开读了。
随着韩毓海教授的文字,更新了一些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理解。比如共产主义的产是资产的产;比如马克思并非否认市场经济的作用,他反对的是资本主义,而非资本;比如共产主义将由私有制逐步过度到公有制,原因在于只有公有制才能使发展的成果惠及普罗大众,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所谓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必将无可避免的导致两极分化,进而形成社会的不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首先是他自己的掘墓人”的道理。作者提出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是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韩毓海教授提出,货币是建立在国家债务基础上的,并举了英国皇家银行的案例。货币能够推动商品交换,首先是因为货币代表了国家信用。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继续娓娓道来,世界性奴隶贸易使“人成为一般等价物”,进而在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过程中,“人的价值”被货币化,资本主义制度随之建立。
少年时期就读到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通过作者的讲述才懂得,这段话反驳的是一些人强调资本需要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资本主义促进和平的观点。从这个角度想一想,还是颇有道理的。今天的欧洲、美洲之所以繁荣稳定,是因为大量借鉴了马克思的观点,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使非洲等落后地区摆脱贫困和动乱。
作者提出伊斯兰文明最先创造了先进的信用体系,甚至“看不见的手”也并不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国富论》的基本观点抄袭自伊斯兰学者安萨里的著作《圣学复苏精义》。结合之前了解到的阿拉伯国家的银行制度,伊斯兰文明对于资本的限制,确实值得学习。
作者提出马克思预见了今天“虚拟经济支配实体经济”,资本家把一切财产转变为货币,通过进一步将货币证券化,支配了生产、劳动、发明,资本家通过资本支配了劳动,资本的本质是逐利,如果资本家可以通过金融手段不断收获财富,那么还会将资本投入到生产领域吗?所以不受限制的资本主义必将导致金融危机,“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一个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到底是什么决定经济基础呢?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构成的社会关系决定了经济基础。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起点是“交换”,进而提出货币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必然性”。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首先是交往,比如在大学宿舍里,很难将舍友的关系定义为“交换”。作者下面的这段话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共产主义有着极为朴素的现实基础,绝不像蓝天那么遥远,因为共产主义一天也没离开过我们,它像空气一样与我们相伴:你扶起一个陌生的老人,尊重每一个为养家糊口而汗流浃背的劳动者,憎恨一切为富不仁的剥削者,那种在我们之间油然而生的“集体无意识”就是在我们身边游荡的共产主义的“幽灵”。作者这个脑洞开的好大。
作者讲到了莎士比亚笔下夏洛克的故事,他提出“这个人欠我的债的数目等同于他自己身上的一磅肉。”无论在中国或者伊斯兰文明,当偿债者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债务关系都将终结(这个观点值得探讨)。而资本主义将人“物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实质就是可计量的债务关系,债务关系的李兴华是一切资产阶级法律和到的关系的真正起源和实质。这点不能完全同意,无论中外,因为负债而成为奴仆,甚至因为负债而丧命并不罕见,怎么能说是资本主义的特性呢?
作者提出今天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中国这个“经济基础”事实上并不能够决定美国这个“上层建筑”,这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并不是建立在经济和生产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政府和企业债务的基础上,于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恰好是一个致命的“颠倒”。很多学者都介绍过美国定期通过货币政策对其他经济体进行“剪羊毛”,这恰恰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并非建立在经济和生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债务基础上。
书中提到劳教和劳改制度是新教教会的重大发明。这个知识点需要更新一下。
等读完《资本论》再继续谈感受吧。
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马克思叙述了那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那个“资本的时代”同时也是“革命的时代”,那个“大国崛起”的霸权世界,同时也是“女人为了贫困而卖身、孩子因为饥饿而辍学、男人因为愚昧而堕落”的“悲惨世界”。现在,毓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这种叙述风格复活了,他深入地探寻历史,能够把马克思的思想讲得如此鲜活,娓娓道来,又栩栩如生,就像看电影一样,毓海不断地变换情境,有历史的、国际的、现实的,一幕一幕场景犹如理论和现实的画卷,在马克思100多年前的预言与马克思身后的历史和现实的交光互影中,毓海以中国学者的气度和胸怀,以马克思主义信奉者的自觉,澄清马克思,还原马克思,回归马克思。这是一部引导我们阅读经典的经典。以下为摘抄:
正如今天的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乃至英属维京群岛一样,它们都不是工商业中心,更不是世界产业经济的核心,它们只是资本自由的天堂、是炒钱的核心与飞地,它们代表着一个资本与产业经济完全脱离的发展方式,或者说是资本剥削产业和劳动的发展方式。而马克思把这种发展方式称为“卑劣的劫掠制度”。
马克思说,正是在“人成为一般等价物”这一革命的基础上,在“人的价值”被货币化之后,方才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制度。
如果按照奥日埃的说法,货币“来到世间,在一边脸上带着天生的血斑”,那么,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中财委负责人民币的发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用为担保,不以黄金、白银、外汇为抵押发行的信用货币,它一举完成了中国货币制度的大革命,即从金属货币向着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的历史跨越。人民币的宗旨是:集中财富为资本,为人民解放战争、为建立独立自主的工农业和国防以及为民生服务。中国从此方才有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此前,从明代中期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的货币政策都是依附性的。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马克思提出的问题不是“社会主义会不会有一种更好的市场经济”,马克思的问题是:在阿姆斯特丹银行、英格兰银行、美联储之后,会有一个真正的“人民银行”出现吗?作为实体经济和产业经济的“仆人”,作为真正的“金融服务业”—为劳动服务的资本和为人民服务的金融,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不知道所说几分真假,如作者所说,限制金融资本的逐利性,让实体经济来做金融的主,真的就是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基点嘛?
中国模式已经要迈上成功的阶梯了,伴随着西方出现的种种困难的背景下,怎么去解读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背后原因?这可能需到更多人去好好总结,好好研究。
这本书的前半段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是好像已经成了金科玉律。实践中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号召的。
贴一篇去年7月份的财经分析文章
其实现在再回头看一下最近两年发生的一些情况,联系到一起就比较值得注意了。
2016年,证监会叫停了上市公司的跨界定增与重组,尤其是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的项目。当时我们都以为这四大类型是当时市场暴力炒作的重灾区,所以叫停主要是为了遏制炒作之风。
同时2016年至今,房地产企业IPO被零封。
“宝万之争”前半场,险资对房地产企业下手闹得轰轰烈烈,但是监管部门按兵不动。
但是随着姚老板伸手去碰格力之后,监管部门火速行动,处罚了各路险资。
最近人民日报连续发文批评《王者荣耀》,
近日一款拥有数亿玩家的手机游戏因导致小学生上瘾而成为众矢之的,甚至有人把这款游戏称为“电子鸦片”。
哔哩哔哩一夜之间删除大量美剧英剧日剧及电影。
金融工作会议上,大力强调金融监管,就差直接把金融批评为“闯祸精”。
同时提出,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
也就是说,其实从2016年叫停跨界并购时起,金融、游戏、影视,和更早之前的房地产都已经被划为不被支持和鼓励的产业。
目前互联网和文旅产业看来定位也很尴尬。
而制造业是被坚决支持和鼓励的。
这可能和我们之前理解的鼓励与支持实体经济不同,因为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想法中,不仅是制造业,能提供大量岗位,消化大量就业的服务业,尤其是类似文旅这方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业,都被视为实体经济。
但是按照目前的形式来看,可能我们都想错了,也许在某些人心目中,只有通过劳动生产实物,凝聚工人辛勤汗水而创造价值的行业,才算是实体经济。
游戏不能成为精神鸦片,影视要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旅行和娱乐有可能带来西方过度消费和享乐主义思想倾向,唯有真扎实干最高贵。
记住,不要把上面这句话当玩笑,未来不仅是投资领域,可能生活当中也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