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600字(3)篇

行走——《文化苦旅》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诉苦旅。”——余秋雨
我是一个爱“旅游”的人。(以前我爱说“旅行”,看完《文化苦旅》我竟不敢再说自己是在旅行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我是留恋向往的,但是我竟无法深入地看透它们,亦或真正的了解它们。饱了眼福,有了谈资,再可有可无地言论两句,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文化苦旅》将我带入了更深的一个世界里。它吸引着我,牵动着我,我无法自拔,用手机看完了所有的文章。我后悔了,我感觉自己亵渎了他的文字,我应该静静地捧着去啃读它们。
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都江堰、三峡、江南小镇、风雨天一阁、西湖梦、信客、废墟 ……这一幕幕有画面无画面反复映入我的梦里。 我跟随着余秋雨哭,跟随着余秋雨恨,跟随余秋雨痛,但很遗憾,我的哭、恨、痛,时间会吃掉它们。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余秋雨精炼的笔触,在祭奠着消逝了的和正在消逝的文化、情感。历史——值得思考和传承的古代美。
如果可以,好想扯断束缚自己的牵绊,游历,游离…… 如果可以,我真愿像余秋雨一样去旅行,去给人生短暂空白的记忆中添加一场文化苦旅。
——珏儿2015.12.10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600字 第(2)篇这本新编的“文化苦旅”中新加入的文字和旧时文字还是会有些许差别,能基本看出余先生人生的起落。在旧版文字中充斥的更多是纯粹的文化评论。不论是对灿烂文明的赞美剖析还是文化凋零的惋惜愤恨都激烈敞亮而深刻。而新加入的文字看得是比较愤懑纠结的。很明显那一轮一轮的来自社会抨击对余先生的人生以及家庭造成太多影响,他不想去理会,告诉自己“让他说”,可是身在尘世又如何“闭耳塞听”呢?n我觉得余先生的反应与辩解很正常吧。作为一个本就“自清”之人,估计那些细腻敏感的神经在每次风暴式的闲言之后在震颤与极力平静。时间会辨析一切。作为当代之人我无法去判断真实是什么,不去评价。但我更愿意相信能看过这世界大半面貌,探寻过这么多文明之源余先生,不是那令人不齿之人。只是也真的会希望这个世界多一些“慎言”,别让将来的自己因曾经自己的言语而“蒙羞”。
文化苦旅(新版)读后感600字 第(3)篇最早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是初三里偶然得到的一本高中语文教材,好像是《中外小说选修》。是《道士塔》。再读《文化苦旅》,我怀着消遣的态度。却意外地和余秋雨先生有了一次对话,不由得严肃尊敬。中国的文化有底蕴,有发扬。几千年走来,多少人笔耕不辍,用方正的汉字写就这一生,这世界。余先生回首感慨这一切,也是中国人应该回首感慨的一切。至于后半部书关于朋友,亲人乃至自己遭受诽谤侮辱的一切,也是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黑暗部分。以笔夺笔,造谣惑众,这些拿着棒子的人至今仍存在,只是换了种名头,换了个场地。现在唤做“喷子”,当下场地在互联网。搞艺术,还是搞人,这是个问题。“文化苦旅”的含义,绝不只是中国文化的苦难艰深,还有在中国文化的阴暗面里茕茕孑立,踽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