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溥仪读后感300字(3)篇

新凤霞的文笔真是美,真是天真。可见上天造人就是不公平,有人天生就是艺术家,无师自通,全凭老天爷赏饭。写溥仪的文章多了,包括溥仪自己的《我的前半生》,可是谁也没有新凤霞写得生动。看这本小书,感慨颇多。还是上面说的,上天造人不公,对新凤霞偏爱,所以让她一生都是不断的经历磨难,犹如修仙渡劫,纵使年少成名,国色天香,嫁得良人,生下麟儿,也是一步一坎,生而贫贱,幼年闯荡江湖,婚后丈夫被错划右派,夫妻分离,中年又不幸瘫痪,毕生都在和命运斗争。上天给你多少掌声与鲜花,就要你付出多少眼泪,血和伤痛。
和新凤霞相对的溥仪则是少年天子,三度登基称帝的顶级贵族。所谓“王子与贫儿”故事,他俩应该是最典型的对比了。但真应了《天龙八部》那句话: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溥仪比新凤霞还要可怜。看了这本书就更是可怜他,心疼他。民国时期有个说法,说那些只会风花雪月,吟诗作赋,只会花钱和玩的少爷叫“少爷秧子”,他们生来就不是干什么的,就是当少爷的,不用他们又战斗来又生产。溥仪比他们高级多了,人家是皇帝秧子,往上数10代人家都是做皇帝的,做皇帝不好说,但所谓贵族真就像冯小刚电影所说:除了性和排泄,其它都不用亲自动手。溥仪从三岁开始当皇帝,中国几千年历史算下来一共才83个王朝,559个皇帝。这其中像溥仪这样从小当皇帝的 家里在头不超过10个,你让一个从小当皇帝到人学做普通人怎么可能,你怎么可能让皇帝去缝扣子,洗袜子,梳头,洗脸,怎么可能让皇帝像个苦力一样拉车,挑担,喂马,放羊......,皇帝学的是怎么治国平天下,怎么用人做仁慈的君主和圣明的天子。皇帝根本就不是人啊,他的世界可能和普通人的区别就是一个地球,一个火星。看溥仪在书里笨手笨脚,不住的道歉认罪,我就想真是王国维说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溥仪太可怜了。看《宫女谈往录》里太监说全天下最可怜的人就是光绪皇帝,从小没有人爱,从小生活在高压下。其实溥仪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今天说育儿,都讲童年的重要性,溥仪那里有家,有爱,有童年。帝王教育让他从小真是把天下兴亡寄予己身,可是上天又没有把时代和能力赋予他,他就是那首算盘诗“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一声为人拨弄,不能自主,一辈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不如死。
我总觉得,溥仪是有机会过上好日子的,如果当年他被驱逐出宫,直接去英美国家做个富贵闲人,把大清和爱新觉罗否扔掉,也许能终老异国,太平无事的过完一生。他自己也说过当年想出国留学。但他错过了机会,或者即使出国他一样会被各种势力利用,无法自主。他受的教育也不可能让他真的可以学刘禅“此处乐,不思蜀”,所以他根本无法逃避即定的命运,即使重启一百次,兜兜装转,他都是一个可怜人。
看书时我就像,活成这样,还不如死了!他为什么不死了呢?后来想,是命运不让他死,只有这样,悲剧的人生才能圆满落幕。
我和溥仪读后感300字 第(2)篇悲喜一生,起落一生,福祸一生。在看了电影《末代皇帝》之后便想去了解一下溥仪的故事。我看和他有关的纪录片,珍贵的老镜头里,溥仪并不是我预想中的那般窝囊,甚至可以说,毕竟人家是当过皇帝的人,气质很好(他也算个子高的吧),气场很足,如此一来我对他的鄙夷少了大半。
《我和溥仪》是关于近代史上那个特殊时期的记录,在抚顺蹲了十年监狱之后,大清的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改造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公民,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性情温和、笨手笨脚的可爱老人,看了他的生活你会觉得他很好笑,笑过之后又觉得很辛酸,忍不住勾起一丝对他的可怜。
相对于历来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结局算是很好的了,其实他也是个不由得自己做主的可怜人,3岁登基,哪怕是真正做皇帝的那些年也没有几个人是真正关心和在乎他的。成为公民之后的溥仪还更快乐一些——我希望这是真的,也希望后人对他少一分苛刻,从人生轨迹来说,很少有人比他更惨,有时候生不逢时本来就是一种自己不可控制的罪恶了。
我和溥仪读后感300字 第(3)篇前段时间看了几期演员的诞生,宋丹丹提到年轻演员表演太用力,容易情绪溢出,丧失观感,比如对亲人过世几年后的回忆,年轻演员会表现悲伤哽咽,老戏骨就只是一秒停顿,一句诙谐。这不是演技问题,是阅历和沉淀决定功力。昨天我跟徐老师说这本书有趣,是开心地说着难过的事。她觉得我的说法有意思,我细想确实,这是作者的功力,即便想到就痛,也能清风拂柳。新凤霞带着戏谑和抵抗阐述着和一个可能是中国最悲剧皇帝一起接受改造时的底层状态,让我们看到溥仪的单纯一面,他心好却总帮倒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把盐当碱,为男却不如女,力气小的可怜,不敢怒也不敢言,看到监管员就检讨,感恩特赦,珍惜新生。我想一人之肩,宽不过三掌,却把五千年家天下完结的黑锅背了,还把捡来的后半生撑到新中国,他这条命啊,是单纯给的,活了60年,从太和殿躺到八宝山,这也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