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读后感(3)篇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前阵子和朋友们聊天,说起名人自传,不禁刻薄了点儿:“现在的自传,要么贴金肉麻,要么自剖下不去手。”其实以自家识见根本不够资格评说,仅仅是为了交流的快乐。刚大放厥词,就收到这样一本书《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余先生左手成文,右手缪斯,我是极喜欢的,就于他的诗文世界镇日徜徉了。
书的编者十分老实,道出了编选缘由,余先生没有写自传的打算,也就由编辑代为编选了这本自述,由此捕捉一位耄耋老者丝丝生命的足迹,窥其长路,引径通天。这让我想起那些阅读《听听那冷雨》、《从徐霞客到梵高》的日子,仿佛就和作者一同歌哭,一般奋笔。
这本书的第一辑所选文章,均是余先生追忆成长路途的自述性散文,从少年到白发,对中西文化的心香一瓣,得其缘由;第二辑所选则是恰同学少年师友回忆,相互往还,后辈小子了解到前辈风流;第三辑大抵序跋后记摘编,诗集、散文集汲汲追求,篇篇谈及创作心得甘苦。这样一本书,是了解一位作家从为文到人生的最好方式。
记得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谈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诗句,余先生把他的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e the rose。”翻译成中文:“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我是读过余先生这篇文章之后,才了解到这首诗,并一直喜欢。这篇文章,在本书中并没有收录,现下单独说一说,也算是加深对余先生的一点了解。
余先生在《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篇文章中写道:
“原来人性含有两面: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其一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其一如夜莺,如静池,如驯羊。所谓雄伟和秀美,所谓外向和内向,所谓戏剧型的和图画型的,所谓戴奥尼苏斯艺术和阿波罗艺术,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所谓‘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所谓‘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和‘大江东去’,一句话,姚姬传所谓的阳刚和阴柔,都无非是这两种气质的注脚。两者粗看若相反,实则乃相成。实际上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兼有这两种气质,只是比例不同而已。”
如此这般,人性的国度里,猛虎和蔷薇可以和谐,进而我想到一位优秀的作家即便有所擅长,有他的胜场,但他体味的思绪中必然可如泣如诉,可雄浑壮武,共存其间,角色转换,潇洒自如。比如沈从文一再用“妩媚”二字形容一些粗鲁之辈,谐趣之外,仿佛深抓了那人的点面,也就洞悉了李逵舞动双斧时那一点人性趣味。《史记·留侯世家》言:“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太史公对张良状如妇人好女,很是感慨,张良该什么样子呢?或许该是“若虽长大,中情怯耳”的“长大”吧?这是说韩信的,韩信甘耐胯下,未必不丈夫。识人尚且如此,阅读、写文章深掘这一点趣味,也是必要的。涂抹矫揉之下的文字,如何相比朴素中见丰腴的文章?慷慨壮丽的篇章未必不能显出一点婉约,于沉静中勃发出英雄义气。
阅读余光中著作,有这样一本《余光中自述》做导读,是很好的事情,“大雅久不至,再使风俗淳。”前辈作家的经典著述,无论是对欣赏还是创作都有很深的启迪。大概十几年前我读到余光中的散文,深受影响,一方面是关于五四以来作家评价的,一方面是进一步了解了评判好文章的尺度,眼界又宽了一点。我们既可以在阅读中沐浴阿尔的阳光,感受梵高的浓烈,也可以体味提奥的护兄悲歌,探察爱情的婉约。
这本书的封面有董桥先生推介的话:“他上承中国文学传统,横涉西洋文学艺术,在绵长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成为当代文学的重镇,其文学影响,已跨越海峡两岸,诗风文采,为不少读者所赞赏。”今天刚好看到止庵先生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李长声先生说:‘董桥散文写得好,但有时觉得像人妖在那里顾盼生姿,美则美矣,也不禁起一身鸡皮疙瘩。’为写文章做准备,继续摘录‘长声闲话’,这段话见《阿Q的长凳》一册。”
读后颇莞尔,顾盼生姿的尺度,东施到底该不该捧心,实在不是我这篇小文所能谈的,提一提,大家一笑吧!书中余先生倒是给出了些态度:“事实上,我们的散文作者,包括小说家在内,很少在文体上表现出“阳性的”(masculine)气质,这和西洋的现代文坛,形成了一个显明的对照。我们的文坛向来呈现一种阴盛阳衰的景象:不少女作家固然是一片闺怨腔,即连男作家们,也有许多的满篇脂粉气的。我在散文上努力的方向之一,便是要洗涤这股窒人的脂粉气。”(《六千个日子》)
这篇文字已不单单是评介一本书,还有一点多年阅读的体味,且容我纳些私货。读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态度,为文的方式,可取可弃,读者自己的事,余先生几十年著述中摘选的文字,是饱含精光的,想全部说说蛮难的,择采一点,权作交流。
总之作为读者,可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翻下一页书。
(如有转载,请联系笔者。)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读后感 第(2)篇余光中先生与2017年12月14日去世了,他的好些诗文集我都还没看,先在微信读书上把这本浏览一下。余先生没有写自传,这本号称余光中自述的书其实是他的散文集。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与他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自述散文,从中可以看到余光中先生少年、青年、老年的各种经历,真挚而质朴,自嘲而幽默,充满了温情,能够从他的文字中了解他的生平,二十岁以前他辗转四川、南京等地求学,这些成了后来怀念的地方。第二部分收录了他记师友交游的文章和游记,从中可以看到余先生对师友的珍惜之情,也让人看到读书人之间的君子之交。沙田七友,往来无白丁,交谈有鸿儒,情谊深深,很是让人羡慕。第三部分收录余光中文集自序及后记,在这些文章中大致可以看到他的创作历程和理念,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其人已去,读他的诗文就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绣口一开:余光中自述 读后感 第(3)篇在阅读这书的过程中,不时的会阅读其它的书本,放下这边,然后继续拿起这本,就这样断断续续十多个小时读完了,有点三心二意吧!
说感悟不深谈不上,里面不少文段的描写,记忆一下子回到幼时,很多已经忘了的记忆会跟着文中文字窜出脑海,站在高处,由近及远,是被纱柔似黏稠的浓雾像海浪似的层层推进,直到看见挂在天空中那柔和温暖的橘色阳光下偶尔窜出的山峰,连绵起伏,若隐若现。很美很美!美的像少女那一低头的娇羞……
在诗人和文学家的语言中,生活像诗意一般,哪怕是在枯枝败叶的秋意中,也能发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感,生活不止苟且,还要有发展美的远方
这是诗和散文给人生活前进的力量。课桌上的灯就是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