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 读后感(3)篇

读罢,才觉得严复将“论自由”翻译为“群己权界”的意味深长。正如穆勒在绪论中所讲,自由的初始源于对统治者暴政的防卫,而随着时代变迁,又产生了新的意味,即自由也是对多数人暴政的防范。如果注意到严复在凡例中的解释,便明白他深谙穆勒有关自由的第二层意思,从而使得“群己权界”这四个字深刻捕捉到穆勒的思想意蕴,又同时具有在晚清中国的适用性。他说:“自由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由界域,岂有限制?为善为恶,一切皆自本身起义,谁复禁之?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此中意味,不仅主张在国人中订立契约,建立不妨碍彼此自由的行事公则,与此同时,是否也暗含一种反诘,即西方强权世界的人的自由,是否要以牺牲弱国人民的自由为代价。这个问题,恰恰是穆勒在《论自由》中语焉不详的。穆特以沙皇俄国、晚清中国及宗教团体为防碍自由的反例,单单未提英国对印度等地的殖民是否是对自由的侵害。而穆勒本人,曾作为东印度公司的文员,不可能对此毫无觉知。因此,《论自由》是一种窄境的,相对于英国本土的自由探讨。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细密论证与知识分子良知可谓力透纸背,但其终究建构的是英国国内防范个人自由被政治覆盖的防火墙。换作对弱小国家,则是推进自由贸易的一份背书。只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论自由》,才能真正抽取其中具有普遍价值的观念,以为今日世界之良方。
论自由 读后感 第(2)篇理论思辨,不像故事那么吸引人,纯粹出于对“自由”的无知而读。此前对自由都只是感性上的浅薄认识,认为西方所念叨的自由是先验的逻辑,是公理性的存在,人生而自由不容置疑,自由就是自我人生的主宰。也知道自由应该有限度,应该要有独立精神,自控自立。
读了这本书,发现所讲自由是有其逻辑的,自我防卫、不伤害他人是自由的根本也是界限,只要不涉及他人利益的一切都是个人的自由,他人无权干涉!而后讨论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个性与社会相互作用、自由的滥用等,严谨而深刻,基本上除了东西方的比较可能具有偏见外,挺客观公正,追求真理的态度值得称赞!
有时在想,如果不以不伤害他人为导向,而是以仁爱爱人为导向,那是不是说明这是以集体主义为先,而不是以个人主义为先?这样就没有自由的先验正确性了吧?不过书中也表达了任何学说都可能是错误的,任何学说也可能正确且有其积极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的是有可讨论的空间。如果过程是公正的,那么结果不公平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公正就来自于广泛充分的自由讨论。
论自由 读后感 第(3)篇不知道怎么讲,通篇阅读下来,很多东西看不懂,每句话都要去用心和花时间去理解才能有流畅的阅读体验。这本书阅读难度真的太大了,说实话看完了一遍之后都有点受打击了,很多东西都没看懂,书的中心和主要思想和内容也没有从第一遍的阅读中获得。
本书一共6章,我的第一遍阅读感觉各个章节好像没什么联系。由于我自己实在是在第一次的阅读中没有看懂本书,所以,这个评论只能算是我读完本书之后的感觉了,无关书中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最后附录上我保存的两段话,觉得对联系和思考当今的中国社会有些意义。
①,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一个占优势的阶级,那个国家的大部分道德就是从那个阶级的利益放射出来的,从他们的阶级优越感放射出来的。
②,是什么使欧洲人至今逃脱了这个命运?是什么使多民族的欧洲大家庭能够不断进步,而没有成为人类停滞的一部分?不是欧洲各民族的任何卓越,尽管也有其卓越之处,而那只是结果,不是原因,是他们性格和文化的非凡的多样性。个人、阶级,民族彼此一直极不相同。他们开辟出了多种的道路,每一种都导向一种有价值的东西;虽然在每一个时期在他们行进在不同的道路上的时候也曾有过彼此不能相容,每一个也曾想到过,如果所有的人能够都走他的那条道路将会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