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孝经 读后感(3)篇

2019-02-05 11:46:03 读后感
孝经
作者:孔子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书除了收录《孝经》之外,还附加了《二十四孝》的图片及文字,并且在阐释《孝经》的过程中精选了《百孝故事》作为例证,希望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使孝的真谛从经典走向生活。
孝经 读后感 第(1)篇

拜读完经典荟萃孔圣人的《孝经》,说一说自己的感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 《孝经》《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道德秩序。《孝经》在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伦理起了很大作用。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爱心]

孝经 读后感 第(2)篇

父母在不远行,游必有方。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但一定要告诉父母我们在哪里,不要让老人担心。

    孩儿虽然现在不能陪在您老身边给您尽孝,但孩儿知道您希望孩儿健康,希望孩儿有出息,堂堂正正做人。

之前是儿不懂事,老惹你生气了,不知道您的良苦用心和恨铁不成钢。

儿现在懂事了,儿知道忠孝俩难全,忠即是孝,您放心。儿一定在您需要儿的时候出现在您身边。

行孝不能等,浪子回头金不换,天下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一颗爱我们的心。

这里祝福天下伟大的父母,平安幸福,健康长寿,也祝天下孩子都去理解一下父母的良苦用心。

有人问孔子何为说孝,孔子说,色难。这里指面色,态度。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有别呼。

所以说一个人孝不孝,不是你给父母多少钱,买多少东西就为孝,有时间常回家看看,多听爹妈唠叨唠叨,不要管他们说对说错,耐心的听他们把话说完,他们养我们小,我们养他们老。

在啰嗦一句:祝天下伟大的父母幸福安康,含辛茹苦的父母你们幸苦了![抱拳][抱拳][抱拳]

孝经 读后感 第(3)篇

全书就这句话最有价值: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我们的身体来源于父母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活着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孝,如果能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实现自我价值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了!

   建议这本书不要乱看,里边的内容全部是为封建统治思想服务的,如果你把里边的内容当成信条,只会对你的束缚越来越深。如果打开这本书,最好以一颗辩证的方式。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