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走向未来:罗素与萨特,新世纪的曙光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8-11-26 20:08:40 读后感
走向未来:罗素与萨特,新世纪的曙光
作者:林欣浩
你知道吗,你想过或者没想过的这些奇形怪状的问题,早在几千年前就被哲学家们一本正经地提出,挖空心思地找证据,面红耳赤地争论过了。在整个世界忙着探索、开垦、打仗、上天、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这帮哲学家们却神经质地死磕这个世界的真相和人生的意义,就好像一个网络游戏里的角色试图琢磨自己手里武器的代码是什么……
走向未来:罗素与萨特,新世纪的曙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很好的哲学入门读物。

    本就抱着了解一下哲学这个神奇的领域的心态开始阅读的这部书,现在也算是对哲学大厦有了基本的框架,于我个人而言是很不错的,能在莞尔中学习到各种各样的思想知识。此部书语言幽默,通俗诙谐,作者竭力地营造出一种轻松简单的氛围,所以有时不惜用上一些粗俗的话语。初衷是好的,可未免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继而对整部书的印象大打折扣。

  •     从书的内容上来说,第一本的第一章我依稀记得是抛出了一个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 ” 吸引读者眼光,继而以历史为轴慢慢展开叙写。作者从苏格拉底写起,到萨特和加缪结束,选取了中间一段时间里他认为有必要讲讲的人物及他们的思想,八卦,性格,社交(读后对这个人会有一个立体的了解)总的把哲学思想大厦过了一遍,最后绕一大圈发现还是站在了原点----那个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没有任何哲学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它。读者也就在这一场荒谬中收获了关于哲学史的一些皮毛知识。
  • 从书的性质来说,可以当做开胃菜或甜点过过嘴瘾,但切不要当主食下肚了。我读此书前有看到书评说本书作者语言和当年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始我是赞同的,两人都有把复杂变简单的能力,可读到后来我发现两人的风格还是相差甚远。当年明月是幽默,可幽默中透露着认真,认真到催人泪下。而本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戏谑的口气,道理是懂了,可哲学严谨的形象也没了。
  •   以上愚见,不成体统,请多指教。

走向未来:罗素与萨特,新世纪的曙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全书的意义在于对形而上学一阵打击之后,引入到对于死亡的直面问题上。l是的,哲学的终极问题,哲学对我们的意义不是往往在于寻找我们存在的意义么?回避关于死亡的问题,就无法真正得出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是啊!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死亡呢?想到两个例子,一是王阳明心学强调战胜对于死亡的恐惧。我以为这是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最大的区别。生命不是虚无主义,心学不但不回避,甚至迎面而上地寻找答案。而知行合一的光芒正是基于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科学态度,这本书更像是引入心学的导则。二是在我本科阶段,看到过伊东丰雄和西泽立卫讨论何为建筑,伊东执着啤酒罐说这个就是,捏扁然后扔掉。当时,我理解,那是一种日式的美学解读以及伊东Nomd概念的示范。现在我会认为这是对于形而上学上“存在”概念的否定。也对于伊东的主题有了一点升入的理解。在理解建筑之前,无论形式还是空间,都可以先搁置一下。让我们先从哲学的层面去体会前辈们对于存在对于形而上学的理解吧。建筑或许会比我们更长久的存在于世间,建筑为何?我们又该如何为之奉献我们呢?

走向未来:罗素与萨特,新世纪的曙光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逻辑实证主义 用逻辑符号重铸哲学世界 而不是用精度低的语言;扩展经验的实证。由维特根斯坦建立起来 又亲手毁灭了它 因认识到 理性无法解释世界。最终改进还是让位于实用主义 循序渐进。证伪主义而非形而上学或历史主义。被证伪前 这个科学理论就是正确的。可以随时“纠错”而不是“多数说了算”,这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核心精神。

综上,科学就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筛选出来的、可以被证伪的理论。

波普尔是索罗斯的老师。。难怪索罗斯著书与老师大作同名-《开放社会》。

维特根斯坦说,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可以认为,人生毫无意义,无法给人生目的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只不过,你心里得有那么一个答案,存此不复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