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作者:盐野七生
本册以战争为题材,描述130年间罗马称霸地中海的历史。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盖世名将汉尼拔从西班牙率军,带领着他的象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本土,历时16年的战争,双方八回合的交战,难分难解。16年间汉尼拔令罗马捉襟见肘,不得安宁。最终西阿庇击败盖世名将汉尼拔。令人击掌称快的战争场面,胜利逆转的精彩情节,引人思索。战争人反映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什么知识优越的希腊人、军事力量强大的迦太基人最后会败给罗马人?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1)篇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描述了自公元前264至公元前146迦太基最终被灭亡之间罗马开始称霸地中海的历史。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前,迦太基一直是地中海的霸主,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前8年,也是所向披靡,战争的主导权一直在汉尼拔手中。但是为什么胜利的天平还是倒向了罗马呢?我觉得这与罗马用500年时间建国的建立的强大基因的上升趋势是分不开的。首先,不用说罗马的统一战线联盟体制,它不是简单的罗马和其他城邦国家的集合体。罗马联盟的架构体系分四类,首先第一类是盟主罗马,该国居民只要是自由民,不分贵族平民,一律享有罗马市民权,他们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且有义务服兵役。第二类是自治城市,罗马授予这些自治城市的居民以“无选举权的市民权”,他们不享有罗马国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除此之外的所有事情上,享有和罗马市民相同的权利。第三类是罗马殖民地和拉丁殖民地。主要是战略要塞,战士和当地女子通婚后,生下混血儿,以此进行同化。第四类是同盟城市或同盟国。罗马承认他们完全的国内自治,罗马允许他们拥有双重国籍。对于罗马联盟中的自治城市、殖民地、同盟国都没有义务向罗马交纳年贡或租税,但他们必须提供兵员。罗马与同盟者之间建立起的各种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共存共荣的关系。他们既不是榨取,也不是利用,而是信义。同时,罗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这些同盟国实行了统一的规划和建设,使它们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其次,罗马独特的共和政体的政治体系,通过执政官制度、元老院制度和市民大会,基本消除了国内的对立关系,因为只有罗马本国自由民才享有市民权,所以罗马自由民的参与意识还是很强的。军事天才西庇阿按照规定是不能在30岁那年成为执政官的,但是那年的市民大会,他被选举为执政官之一,元老院也只能接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取得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胜利没有那么快的到来。当然,这一切都源于罗马人的开放与包容。罗马人从不追究战败者的责任,罗马人也从来没想过自己必须在任何领域都是第一,伊特鲁里亚人依然在土木事业上施展他们的才华,意大利南部的希腊被委以通商业的职责,艺术、哲学、数学领域,罗马完全寄托在希腊人身上,罗马人还热衷学习希腊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一步步的征服过程中,罗马也渐渐在迷失,以前一向对被征服者仁慈的罗马人,也渐渐变得暴戾起来,史无前例的将科林斯、迦太基和努曼提亚等被征服的城邦夷为平地。也许罗马想要这样的惩罚来警戒其他的同盟者,然而历史表明,这样的夷为平地副作用太多。而罗马的共和体制,也在一步步滑向帝国的深渊,当然这时期的罗马,还在处于胜利者的亢奋中。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2)篇
#小紫学小扎#17-6《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第二次布匿战争和扎马会战等大小战役对于看客来说实在有意思,汉尼拔从西班牙爬山涉水主动进入意北、西比奥求天求地求元老院去北非掏老巢。这些关键性的决定绝不是鲁莽军人的草率决定,而是汉尼拔与西比奥这“师徒俩”虽然性格迥异(一位少言寡语、一位交友广泛)但对战前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来设计战斗模式和规划却是空前的一致。作为一名不是很喜欢战争、玩CS也略显笨拙的读者来说,竟然被这本满是战争故事的跌宕起伏所吸引,历史背景介绍、战略手法、多战配合、地形与心理战作用,被作者淋漓尽致地描述,阅读起来畅快淋漓。为何罗马人会打败迦太基人,甚至后期灭国的遭遇也许只是历史的巧合,亚历山大的徒子与徒孙生在一个时代不禁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然而历史却无法遮盖住汉尼拔的光辉,在被围攻在意大利靴子角的那段时光,他和他的团队是如何在物资短缺的区域一面抵抗一面被迫生存下来的,甚至依然被精英军队追随;而西比奥是胸怀大志的帅才,主要战争和决定扭转了罗马被击败的命运,对于战败国不会赶尽杀绝,心心相惜,却在四十几岁被政治对手弹劾,连自身都难保,还好有人为他挺身而出,作为回报将自己的令爱嫁给他,生出的后代继续成为罗马人故事的主角为历史服务,而这位伟大的最年轻的执政官临死前骨灰却不愿回国,临终时愤怒地说“不会把自己的骨灰放到不会感恩的国家” 历史名人如同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是有周期和流行般划过历史长河,但这几次战争的布局、领导者的风范与管理能力,非常值得后人借鉴,也激起了我对战争故事阅读的兴趣与耐心。期待第三本!
罗马人的故事2:汉尼拔战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第(3)篇
整卷几乎都是关于战争的描写。
正如作者所言,战争也许是了解历史最好的窗口,它也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性格。因为战争永远不只是打仗,它是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人才,性格等等全面的展现和较量。同时,战争它是动态的,它也在深刻塑造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性格,继而是历史的走向。
通过对三次布匿战争,以及帝政后期一些灭国战争的描写,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罗马内政,外交,以及文化价值观方面的种种变化,它是如何从一个奉行宽容和共生共荣的帝国逐渐转变成一个有点野蛮的帝国的。
同时,通过对历次主要战争具体细节再现,我们可以看到古罗马人的性格,坚韧,对成功和失败的平和态度,不断学习的能力……
另外,想插句题外话,作为一个女作家,我在读她关于战争的描写和评述时,明显能感觉到她异于普通女人甚至男人的敏感,她对于具体战役中战略战术的热情细致的展示和分析,显然让我非常享受,就像在看动作大片一样。不过,她对于战争的这种态度也让我隐约联想到她是个日本人,是不是日本人天生就具有这种战争嗅觉呢,这是民族性吗?也许是我感觉错了,这只是个个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