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读后感(3)篇

Daniel Goleman,哈佛心理学教授,写的这本关于情商的书《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我几年前看过纸质书。当时对一道测试题的答案一直跟耿于怀。它关于“不知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回避或冷淡我”,一个人要做到众口都能调+随时换位思考,才能得满分。当时看书的我觉得好难理解。储备那么大的能量跟世界相处,图什么?今天再做一次测试,答案还是一样,我的EQ得分跟几年前一样(120分,刚好够用),但有一些新的看法。
#自我思考: 当我辨识出某些自己并不排斥的情景或人物时,我会刻意放大它们好的动机来让自己以一种比较舒服的方式融入。而有些情景或人物的设定散发出让人不舒服的气息时,身体和意识会告诉自己的,这个时候我绝对是忠于自己的感受的。即便那时候情商瞬间为零,我也会做自己。以两字概括:看人。但这个概率非常微小,我也希望尽量友善,而我又十分清楚-never hurry perfection.那些将“为人处世”完善到骨髓里的人,想必是要在全世界最中心的位置发光发亮吧。如果只想做一个让人快乐的演员,费此周章,颇难理解。
# 确认一个事实:人都是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
有本事的人,稍克制一下坏脾气,一定是天下无敌。而我还觉得,做自己,以最大的诚意正面激励他人也是一种本事。而真心地说,我害怕遇到死猪不怕烫类型的,手持白旗随时圆话却又随时践踏承诺和尊重,将这种八面玲珑视为自己的核心优势,与此类沟通太费神费力,太令人沮丧。
# 面对冲突时,大胆些,从容些。
我选择通过沟通去协调或解决。我从不背后说人,当人面沟通,提出各自的问题,能沟得通双方欢喜离场;哪怕不能解决,对双方也是一个彼此了解的过程,将对方的性格角色,顾虑和包袱进行一番解读,这对以后处理冲突可做一定的借鉴。这个沟通过程我们会缺掉什么?不会的。这就是情绪素养。提高自己的战斗能量,随时保持满格,让冲突变得寻常,我们的工作环境会更有意思。
# 别将你的意愿强加给他人。
不止是强加这个动作让人瞬间产生抗拒,对方始终将你摆在敌对的位置,而你从不知道,这就是我们在职场上一直相互折磨,释放负能的真相。别马上说你不介意,别说你行走江湖多年见怪不怪,能开工作得更开心些更协调些,为什么要拒绝?
# 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有的黑白分明,有的五彩斑斓,有的光芒万丈。
与每个社会人相遇相碰撞,我倾向以下四种沟通方式,排序如下:
1. 不卑不亢的态度
2. 铿锵谦逊的态度
3. 温和有礼貌的态度
4. 强硬不依谁的态度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读后感 第(2)篇让我看的很磨叽的一本书[尴尬]我磨叽,不是书磨叽,觉得里面内容知识性很强,就慢慢抻着看,结果抻了好几月,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搁置,想起来,最近又二刷。觉得可以做情绪心理学的入门教材了吧,发现情绪、心理、精神,再加上大脑不同区位的生理性反应与作用,这门学问真是复杂的很。有人情绪智力高,不能笼统地叫情商高,但简单点儿这么理解也行,你说是得益于先天基因或者遗传优势也罢,后天环境塑造也可,反正多重因素作用,让情绪智力高的人真就活的比情绪智力低的人洒脱乐观开朗随性,那天生的情绪智力不高后天又得不到锻炼那部分群体呢?很有可能成为害人伤己的社会问题制造者。忽然想起来最近看到的HBOx台湾公视推出那部高达9.5的燃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探讨的就是法律、媒体、社会、家庭要如何对待无差别杀人犯以及思觉失调症患者(精障患者),每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里面人权律师负责为这个特殊群体做出庭辩护,就是想找出他们危害公众安全、拖累家人的动机。剧到最后也没给出一个更好的答案,来解决社会困境和深处事件当中每一方的困境,但问题依旧在那里,还会有下一次,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现在想想,驱动这些加害者、心理或精神问题患者造成对人对己伤害的根源究竟在哪儿呢?也许,好好研究大脑,以及这些麻烦制造者的情绪智力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吧。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读后感 第(3)篇所谓情商就是管理情绪的能力。欲成为“书霸”并不是最重要,实际上,没有情绪智力,思维就无法达到最好的效果。可喜的是通过培训,可以地提升情商,和改善人生活质量。情商:“年轻时知道了(它)终生受益,年老时才知道就会悔恨终生。”n“高智商的人个人业绩会很优秀,但是如果情商不高,其个人生活就会一团糟”!“擅长处理情绪的人,在人生的任何领域都有优势。情绪技能出色的人在生活中也更有可能获得满足,由于掌握了提高自身效率的心理习惯而效率更高。不善于控制情绪的人,常常会经历内心的斗争,其专注工作和清晰思考的能力受到破坏”。选择就是智慧。而且,乐观主义就是伟大的驱动器,乐观成就伟大。人生要有三网:“一是沟通网,二是专业网,三是信任网”。“虽然气质类型在个体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但在童年期,人脑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童年经验可以从积极的方向改变个体的气质类型”。“气质不是命中注定的,儿童时期父母的教育方式会把孩子的气质导向积极的方向”。特别是“基因本身不会决定行为。我们的环境、经验和知识塑造了我们的气质倾向。情绪智力不是天生的,通过正确的学习可以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