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孙子兵法(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读后感(3)篇

2019-01-26 23:26:56 读后感
孙子兵法(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作者:孙武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孙子兵法(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读后感 第(1)篇

1.避实击虚。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指出,战争中兵力的布置是战争指挥者依照所掌握的实际情况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强有弱。我方在作战中应当避开敌人兵力强大的部分,而重点进攻敌军兵力薄弱的部分,这样就能夺取战斗的胜利。这一点,孙子在其兵法《虚实篇》中有精辟而形象的阐述。孙子说:“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同时,对于如何实施这一作战原则,孙子也提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集中优势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总之,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集中力量,寻找弱点并迅速出击。

2.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的另一作战要点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调动敌人,让敌人依照我的意图行事;“致于人”,即被敌人调动。孙子指出,在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掌握战斗的主动权,没有主动权,便会被人牵着牛鼻子走,就会陷入被动、消极防御甚至处处挨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则能改变不利的形势,让敌人“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这一点是取胜的必备条件。

3.先胜而后求战。

孙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写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于孙子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他提出了以慎重的态度对待战争的观点。孙子提出,在战争前,应认真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弱点,力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无把握之战。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古之所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些话的意思、立意均在于此。

4.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指出,在战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知己知彼,才能去实施避实击虚之计,才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终战胜敌人。同时,孙子还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须舍得花大力气去探知敌情,掌握敌情,这是进行“庙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胜。

孙子在其兵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奇正”的命题,即在作战的战术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担正面作战的为正,进行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箝制敌人主力的为正,列阵对敌、明攻的为正;承担突击的为奇,采用机动、偷袭或特殊战法的为奇。孙子提出,作战必须有“正奇”的变化,要“以正合,以奇胜”,才能最终赢得主动。孙子的这一军事思想,已为后来众多的军事家所运用。以此战略战术为指导而赢得战争胜利的战例几乎俯拾皆是。

6.识众寡之用者胜。

在《孙子兵法》中,孙子还总结出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孙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战运用时的一般规律,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孙子又说:“兵以诈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应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敌军时,要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这样,在局部造成“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一”的相对优势,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孙子在他的兵法中总结了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后,指出:“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可见,孙子提倡兵力的部署要以敌我力量的对比为依据,在作战中要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从以上孙子提出的战略战术中可以看出,孙子战略思想的精髓在于他的“避实击虚”的观点,其军事战术的立足点在于如何卓有成效地打击敌人。孙子强调必须在对敌情、作战地理条件等情况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这些战略战术思想,对后世均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孙子兵法(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读后感 第(2)篇

       在道家的眼里,万物皆是道。在兵法家的眼里,世间无处不是战场,在岁月的长河里也可以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战!孙武无疑是个成功的兵法大宗师,他的战场贯穿古今中外,他的思想成了他的战争机器,打穿了天道束缚,成了这个世界规则的一部分。 

       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2017年元旦上午十点,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国共产党党旗,在台湾彰化县二水乡的一座庙宇旧址内,两支各16.66米的不锈钢旗杆上升起。这是台湾爱国人士魏明仁组织的升旗仪式,他的行为立刻引发了两岸民众的关注,2日,《环球时报》对魏明仁进行了专访,魏明仁表示,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行走天下,是他的最大期盼,他希望大陆“王师”立刻武力统一台湾!这只是反“台独”的冰山一角,台湾有很多政体和组织都希望能够早日回归祖国怀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承认台湾具有独立主权,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胡总书记曾提出面向未来的四点建议: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属;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孙子兵法》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党中央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一直力求以和平方式收复台湾!台湾和平回归,使台湾同胞有了心灵上的归属,他们的身份也不会再受到国际上主流势力和组织的排斥;解放了国际上来自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促进台湾与大陆、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台湾将会成为又一个世界级城市,国际和亚太区重要的金融、航运枢纽和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给台湾民众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宝岛台湾的战略意义重大,若大陆与台湾开战,或许将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以美日为代表的帝国主义也许会联合起来对抗我国无产阶级所代表的社会主义。这里不再深入探讨。

        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讲要善于运用天时地利,综合一切条件,把战争胜利的天平向己方倾斜。其实在开篇始计篇中,就说到了战争不仅仅是一个军队,或者一个政府的事,而是一个大系统里面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响应反馈。“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一个好的组织必须有好的愿景和使命,而这愿景使命是有利于组织外部人员和组织个人自身的,它是宏伟的,服务于人类大众的。如马云说他的阿里巴巴要让世界上没有难做的生意,他达成了商家和顾客的共同利益,所以他成功了。一个组织的成功也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趋势,太过超前或者太过落后都会受到当前系统的制约,而丧失生存能力。什么才是适合的趋势呢?是符合人类目前生存状况的,引起的改变又不至于超过系统的边界条件。如果太过超前,系统演化改变的速度跟不上该组织的变化速率,而该组织又没有强大的力量,更换系统,那就只能在系统的规则之下湮灭。从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需要领袖,来引导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需要领袖来促进人类集体改变的步伐趋同于系统演化的趋势。所以,“五事”缺一不可!

        一个良好的组织必须是具有风险管控能力的,不打没有胜算的战斗!而他们的战争也是平淡无奇的,不知不觉中就取得了整个战场的控制权,如华为的崛起。一点愚见,经不起推敲!

孙子兵法(中国古典文学荟萃) 读后感 第(3)篇

在我决定要通读53本国学古籍的时间,把孙子兵法这本书放在第一位,这是有特殊意义的,因为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书,也造就了我不安分的心,厌学心态倍增,那是一个晚自习,世纪广场还有一座桥,两边还是水坑,每到晚上的时间会有一些卖小饰品,书本的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做生意。那天无意,停在卖书的地方,书本很少,我一眼就看中了孙子兵法这本书,名字吸引了我,爱不释手,9元一本,那是我第一次买书,也是我第一次渴望读文言文,留给我的是不安分的心,才发现,可以通过书籍到达另一个世界。整本书影响我最深的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那一刻我有了买书的习惯,到今天藏书已经上千本。但随着信息的增多,我发现现代书的深度,远无法与古人比对,而且现代书琳琅无法在有限的时间获取知识,那么这些传承千年的书,可以说是丰富的宝库,任何一本书都可以通关古今,何乐而不为呢?最终挑选十本书,终生伴读,孙子兵法是一本。孙子兵法,这本书不但写的是兵法,更多的是大道。道就是放到各行业皆准的东西,你说不上具体的方法,凡事四海皆准。好比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这就是道,无处不可用。孙子兵法,前三篇说的就是道,后十篇说的是法与术,道为无形,法术为具体形态,所有篇章虽说独立,但是要同章看待,不战而屈人之兵,全胜的思想为中心,知己知彼 为统领,然后立于不败,胜在敌人的间隙,其中具体形态 避实击虚  根据自身力量 选择具体方法 包围 分敌 退却 火攻,如水一样,好生奇妙,无穷无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