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独坐读后感(3)篇

2019-08-01 20:20:18 读后感
独坐
作者:汪曾祺
汪老被誉为最有人情味的作家。他的散文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喜欢,皆因从他的文字中可以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可以安抚疲惫的心灵。汪老生前最爱一人独坐沙发上东想西想,他的许多文章由此构思而来。因此,此书取名《独坐》。本书分为四部分:忆旧、遐想、闲说、文谈。全新的选本,独特的插图,为书营造了最美的气场。
独坐读后感 第(1)篇

仔细算一下,开始认真翻看我汪的散文已经快一年了。然而只有这本《独坐》最终点了“看完”。可能因为这是微信读书中为数不多他本人写了自序的散文集(好吧,承认另一个原因是我懒)。

这份读后感分两部分,涉及到人生感悟的趴,想等到读完老舍先生的文集后对比着写。第一部分先随便扯扯吧。

*

太喜欢文中对于一些稀疏小事细致而不冗杂的描写,本以为真的像书的开头说的,“庾信文章老更成。”年纪大了,自然而然就比较会下蛋了。但是读到最后的文·谈部分,才发现,没有任何成就是建立在不费吹灰之力上的。

在当时能成为作家,想必都阅读了相当多典籍。但是,汪老却在做到“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同时,一点都不丧失趣味和烟火气。究其原因,大概是一种就像坐在你对面的藤椅上和你唠嗑一般的姿态吧。为什么他能有这种姿态?一方面,下放的时候,愿意随遇而安,融入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对各地民风民俗和戏剧这类接地气的文化有很深的兴趣。

*

这本书,尤其是最后一部分的很多片段,让我回忆起和三角刀女士和纸巾女士前后桌的日子。当时,我们在不理想的氛围中(比如此起彼伏的“别学语文啦!”)每周写周记。

就像《独坐》自序中所说,近年来涌现的散文女作家很多,因为女作家感情细,文笔清新。很欣赏两位后桌清新细腻的文笔,这种天赋也是喜欢直进的我永远学不来的。所以选择更简单粗暴的方法:有空就看各种报纸和杂志,收集整理案例,写作文的时候疯狂旁征博引。偶尔撞大彩能被老鲁表扬后,就分析分析这篇八股文的结构。

现在想想,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很感谢当时的坚持呀。

当看到汪老说自己在写作上是个爱好多样的两栖类“杂家”时,产生了一种“虽然我是个渣渣但是我能get到为什么我欣赏的作家为什么兴趣广泛因为我也有这样的好奇心啊。”的共鸣感, 果然没喜欢错人!!!

所以说,书还是要广泛地读,淡还是要坚持不懈的扯。虽然在各种社交媒体写的小作文,像老阿婆的裹脚布一样,但是某种意义上也是笔耕不辍吧。

毕竟,我也会变老,也有感慨较深,寄兴稍远的机会嘛。到时候一肚子感慨无法言说,肯定特别憋屈,说不定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寿命的。

*

涉及到人生感悟的部分初有头绪,但还得组织语言,放个哈韩知乎体预告好了。

不是很喜欢爱豆的亲故是种什么体验?

*

最后说下减一星的原因。

排版太辣眼睛了,每一篇文章的标题都和正文一个字号,也不换页。严重影响阅读效率,真滴烦。(x_x;)

独坐读后感 第(2)篇

大家之所以被称为大家,不是没有道理。读着汪老写的散文,真是感觉如沐春风。没有华丽的语句,没有故作悬念,于一片平和中趣味盎然。他写西南联大跑警报的地方,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林,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他写他被打成右派的期间,去嵩山正值桐花盛开,漫山遍野摇曳着淡紫色的繁花;从林县出来,有一条小河,河的一面是峭壁,一面是平野,岸边密植杨柳,河水清澈,沁人心脾。他还写葡萄灌藤,是葡萄藤中通有小孔,水可从地面一直吮到藤顶,简直可以听到它吸水的声音。生活中处处都是美的享受。

汪老还真正的做到了他所说的“随遇而安”哇,做到了对生他养他的故国满含深情。被下放到农村的期间,他收集民谣,研究风俗,在马铃薯研究站,蹚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上午画花,下午画叶子,马铃薯成熟后开始画薯块。他也曾因生活的穷困和卑屈而表现出悲观色彩尖刻、嘲弄、玩世不恭,沈从文发觉后,要求他对生活“执着”,对生活充满热情,即使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也不能觉得“世事一无可取,也一无可为”,可以说是深刻地影响了汪老。无论是跑警报,还是下放农村,都能用对生活的执着和热情支撑自己苦中作乐,化作美,化作健康的人性。

独坐读后感 第(3)篇

读汪老先生的书,这是第二本。这一本书里有的文章我在读《汪曾祺散文精选》时已经读过,但并不影响我认认真真地再读一遍。

        读汪老先生的文章,特别放松,老先生的文笔质朴无华,还有一些小幽默,即使是写“跑警报”这一类抗战时期的事,也写得极具趣味,有时令人忍俊不禁。写他文革里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一字字一句句地为自己诉苦。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历经沧桑,看到的还是生活里的美好,依然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不能不令人敬佩!

        从书中的最后一章不难看出,作为老一辈的作家,老先生在自己写作的同时,又不乏对后辈的指导,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谆谆教诲,言辞温婉,让人信服。至此,我心里的敬佩已然变成敬仰。

        《独坐》这样的书,真的可以让人修身养性。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