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赢家:司马懿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书名太大了,应该是少年司马懿或未仕司马懿。
“魏武用兵仿佛孙吴”,曹操尽管军事才能卓著,但任性有余而自制自知不足,有时打败强敌后会自信心爆膨进行风险极大的军事冒险;有时会情绪化,以致坐失趁刘备立足未稳收川的时机。
司马懿胸怀大志,居心叵测,极善于掩饰自己,没有表情,不显喜恶,没有人能猜透他。这样的人,拥有的不仅仅是肉眼可见的才能,还拥有无可匹敌的自制力,他活得更像一只政治机器而非一个人。
“一旦必然的逻辑不可逆转,只需静待时间把它变成事实。赶尽杀绝,源于对时间的恐惧;克制隐忍,则源于对时间的期盼。于是,匍匐在地上看起来诚惶诚恐的人,却能让高高在上的人形同傀儡。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常人畏果,圣人畏因!”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收获颇多良才,但也导致其身边太多才俊心向汉而不向曹,因而班底不忠不牢,使司马篡魏几乎没有阻力。
司马篡魏用时极长,而国祚短,很大程度上也是面临王莽、曹氏篡汉时的问题,以儒以德立身服人却行谋逆之事,自伤根基,没有道义的支撑,没有忠诚的班底,靠的是一时权势通天。
“刚才袁公路见我,面有不悦之色,冷眼相对,后经兄长介绍,才赶紧起身与我嘘寒问暖,这等人,喜怒形于色、行止无常,心中定无主见,失败是迟早的事。兄长难道看不出来吗?”
司马懿和司马朗还有两个弟弟路过一株桃树,树下落着十几个桃子,两个弟弟急忙跑去捡桃吃,司马朗觉得有趣,也跟着过去。这时,只听司马懿阴着一张脸说道: “小心酸掉牙!” 两个弟弟不信,结果只咬上一口就吐了出来,口中直喊“酸死了,酸死了”,司马通还狠狠地踹了桃树几脚。 事后司马懿解释:“如果味道甜美,那桃子早就被人抢光了,还轮得着咱们兄弟吗?看你们急的,竟不信我的话,现在吃到苦头了吧。” “伯达对此事想是印象深刻,时隔多年还对我谈起,并说日后司马家怕要全靠这个弟弟发扬光大了。我则说靠伯达的确不行,伯达比起司马小弟来差得太远。”崔琰沉吟片刻,又道,“人的天性是少年狂、老来顺,这合乎阴阳之道,而少年持重之事是不常有的。如若有了,便是与众不同,定有绝世之才、异人之貌,匡扶济事、毁邦灭国皆在一念之间。” “先生的意思是,这样的人,既可大善也可大恶?” 崔琰严肃地点点头。 “我与司马公聊了快半个多时辰,按常理,司马小弟应该是双脚酸疼、力不能支了,但司马小弟此时仍然两腿笔直,神色自若,这一份坚持的心性,难能可贵。能藏者能放,说司马小弟少年持重,是没有错的。不过——” 崔琰又把视线投向司马懿,四目相对之际,心里咯噔了一下。 “我有一句话送给司马小弟:可以少年持重,但不可老夫聊发,而要老年持平。持平,即与他人和顺交融,使自己放下欲望,自得其乐而不为外界所惑,如此,方有人生意趣。既然我与伯达是朋友,那我再跟司马小弟交个朋友好了。”
自古以来的智者能人,皆重大道轻小节,虽不知此人遭遇过何种艰辛,但其丝毫不在意褴褛衣衫,反倒步履稳健,神态自若,绝非常人。此人也不会是乞丐,乞丐不会有那种刚毅有神的眼神,况且,他的双手并不粗糙。
袁术之死,刘备也参与其中,袁绍却接纳了他,一个不会记仇的人,同样也不会施以恩德,没有恩德,赏罚必定不明。 兵法有云:“赏者,所以喜众,令士不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赏罚不明,将必有怯阵之心,兵必有畏敌之色,军势再大,也不过一盘散沙。
“曹司空文韬武略,常人难及,只是疑心太重。这是高位者的通病,试想,你在拥有权力的同时却被人觊觎着,你是否还能安然度日?是否还能像未得志前那般实诚?在血火交织的时局下,稍有不慎,就会死于非命,那牵扯的将不仅是他一个人,而是你、我,以及我们背后的亲属家眷。因此,位高权重者,比之常人更害怕失去,没有了权力一切将不复存在。在他看来,即便是亲朋故旧,也都可能每天计谋着加害自己,取而代之,他时时提防,故而时时小心,可以说,这是曹司空的自保手段,也是他的弱点。” 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并不是无端臆测,荀攸说起了一件事。官渡大战时,他的叔父荀彧殚精竭虑,整顿维持,以期力保后方,后因抵御袁军夜袭而病倒,但依然忠诚其事。曹操怀疑荀彧并未有恙,进而旁生猜忌,于是先是派郭嘉回去探望,郭嘉刚回大营,第二天他又派人前去慰问,前后多达三次。 荀彧知晓曹操的用意,他对荀攸说,这是曹司空学刘邦与萧何故事,于是不仅将荀攸派到大营,还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送了过去,美其名曰资协军务,实则是去做了人质,曹操自然也像当年刘邦一样,“大悦”。 说完这件事,荀攸勉强笑道:“帝王将相本无情,对自己妻儿尚且有虎毒之心,何况是对臣子属辈。” 这句话如同一块石子,在司马懿的心中起了波澜。无论是蒋济跟他道白的周齐一事,抑或荀攸所言曹操的疑心病,都让他深感人性的复杂。 仕宦之道,首要的是捉摸人心,看得透,把得住,同时适当远离却不疏离,既能随时往来又能避免被人反噬;若是反被别人套牢,好点的被人利用,最坏的就成了他人的俎上鱼肉,任人宰割。一如曹操对荀彧,正是清楚荀彧勤心尽责而无权欲,使点手段也无伤其心,就驾驭部属来说,曹操堪为大家。
司马氏家规极严,伦理纲常不敢有半点逾越,父亲不说进屋,不敢擅入,父亲没说坐,便不能坐,父亲没让开口,无人敢多嘴。从小到现在,司马懿从未有悖父亲教诲,如果司马防让他去为袁绍袁术之流效力,他也只有听从父命。 在司马懿看来,这就是人的命,可争却不可抗,自己不也如此?
“为兄只能自清,所以只有归家一途;你有奇伟之志,处事机敏,入了仕途,也能为劳苦百姓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
“七年前,那小子以风痹之症拒绝我的征召,他现在肯定以为我把他这茬给忘了,哼——”曹操叉开双腿,一副不容侵犯的架势,“季珪,不瞒你说,我延揽天下英雄,一个是借其智谋共同兴盛,另一个是使天下英雄尽入我的彀中,不为他人所用。七年过去了,风痹之症也该痊愈了吧,趁这次相府开治,定要把他召来。季珪,你与他亦师亦友,依你看,司马懿是个什么样的人?” “论智略,司马仲达不在崔某之下,论心机,深不可测。” “这评价倒是稀奇,何来‘深不可测’?” “司空推心置腹,在下也不敢欺瞒,司马仲达有狼顾之相,如果没有能力驾驭他,必定遭其反噬。” 听到“狼顾之相”这四个字,曹操的眼中明亮如炬,眉眼一挑,大笑起来。 不就是骨骼奇特嘛,有什么可担心的,我戎马半生,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一个小小的司马懿又能掀起什么风浪。我重用其智,抑其不轨,只参与谋策,不掌握职权便是。三国大赢家:司马懿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其实看完之后到不觉得多么喜欢和了解司马懿,却很佩服曹操。突然想到曹操的那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并非我曹操皮厚,而是我把世上这些庸俗不堪的纲常伦理早已不放在心上。世上都说我是奸雄,可又都拿我这个奸雄莫可奈何。你们这些自诩君子的人,也都败在了我这个手里。如果当君子的代价就是被凌辱,被践踏,被消灭,甚至被杀的话,我宁愿当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报复的奸雄。”
很多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肆机等待自己的机会,连司马懿也一样,每一步都谨小慎微步步为营。也许为自己谋个前程并不容易吧!也许他们只是在寻找可以共事的人,毕竟什么荣华富贵都已经没有吸引力了。可以看得出,当司马懿看到陈群,蒋济等人时,那是一种内心真正的喜悦,因为这是外在任何条件也激不起的一种心灵的动荡吧!
愿你能明白,你越想得到这种心灵的沟通,越要让自己更好。即便你要忍受很多很多,像司马懿一样装病七年。七年的意志有多么坚定呢?
看不清局势的时候,要听别人言。比如曹操的得势,再比如袁绍的失势,和周齐的小肚鸡肠。很多时候不要太自我了,你要学会判断对错,分析好坏。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就去问比你优秀的人,看他们的选择,然后再做定夺。而不是一味地想和别人不一样,让自己身陷囹圄。
关于司马懿的妻子,其实很心疼她。但又何尝不像现在的女子呢?身为司马懿的妻子,对她而言,是好是坏?
好了,这周的感受就到这里了,其实还有很多。
三国大赢家:司马懿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书中有几个好玩的地方
一个是司马对曹操的看法。对比一下郭嘉和司马。郭嘉有才能想建功立业,他与曹操结为知己,行同骑乘,坐共幄席,推心置腹。而司马对曹操颇有看法,曹操在别人眼里百般好,他觉得就是有不好。司马认为曹操父亲是宦官养子,所以认为曹操是从心底里看不起世家大族,招揽人才、求贤之心可以归因于此,可以说对大族有一定打击,司马认为安定天下要看大族的力量,所以司马是看不起曹操的,司马如果成为曹操的谋士,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可以收集一下书中司马对曹操的看法评价,挺有意思的
第二是曹操求贤若渴的心也太那个啥了,何止不计前嫌,谋反害他还杀了曹昂的张绣都能接纳,简直是,,有主公之才,忍常人之不能忍。
第三,天下大乱,群雄各自所占地之人才归于己,如颍川南阳名士归于曹操之类(曹操的谋士简直是一家人,关系好的呀),剩下的就是择主而侍,如果刘备当时有自己的城池和势力,以他的名望应该会有更多的人效忠,好可惜啊。三国之争就是兵家之争,老觉得刘备那边的人才少了,虽说有诸葛一人已足够。。
第四,曹操刘备袁绍忙于打仗,没把儿子教好,刘备家算好,阿斗只是扶不起,袁绍和曹操后院的争斗比较惨,对冲儿感到很惋惜。
从司马的角度看三国有另一番感悟,时常换换角度来看事情是必要的,还没来得及看司马怎么“效忠”曹操的就结束了,意犹未尽。
诸葛当时出山时,水镜先生说“虽得其主,未逢其时”,大概诸葛被刘备感动的一塌糊涂了。确实如司马这样能忍、能等、能沉住气的人最后是赢家,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