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 读后感(3)篇

我看的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应该是新版9个篇章,最初的山居笔记应该是11章,但不管怎样,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实乃愉悦,让你多了思考,阔了眼界,淡了心境,感谢一切遇见。9篇文章,每篇都精彩,《一个王朝的背影》,这篇文章以清王朝为背景,以康熙的“长城”——避暑山庄为线索,开始了与清朝的谈话。康熙作为一个君王的伟大之处,他“将生命从深宫里释放出来”,使那个时代强盛无比,到了他的后代乾隆那里,康熙的“长城”突然变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与荣誉的地方,“乐滋滋地自我品尝,这使山庄回荡出一些燥热而又不详的气氛”,从而导致一个王朝逐步走向衰落。之后的嘉庆在避暑山庄看到了父亲的功德,不禁觉得身上的担子太重。这就使之后的子孙在这种压力下一步步带领清王朝走向衰败。《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先站在千年前的月光下,看着苏子走远的背影,心头生出感同身受的忧凉。他把东坡的生平慢慢铺开,带着记叙者独有的客观,跟着他的行迹,感触他的心情,时空的维度因为有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和文人骨子里的那股子体恤而变得有温度,鲜活了起来。让读者看到了另外一个坦率可爱真实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苏轼,朝堂的黑暗和当权者的无能是他行走落拓的背景,好像他的衣裳都发出了微微的光芒。《愧抱山西》,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读者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西晋商的精明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十万进士》千年的科举连接了一个个兴衰王朝,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地伴随着中华文明史。文学雅士、有识之士前仆后继,演绎无数壮丽诗篇与人生悲喜离合,对于科举,今天来说个人态度还是“没什么不好的,凡事均有两面性,万物皆如此”。秋雨先生,每个专题篇章处处透露着自己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我欣赏这样的冷静来看待人文与历史,感悟人生。阅读秋雨文章,增强文化自信!n
山居笔记 读后感 第(2)篇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n读完这本书,闭上眼一幅画面出现,余秋雨先生站在一个小孩前面教他如何走路。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散文集,这本书倒更像是一本案例集,余秋雨先生通过一个个案例展示了自己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对一些抽象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剖析,教给我们批判性思维,想的多一点,再多一点,并向我们植入许多美好的品质。他手把手教给我们如何思考,举个例子,许多人都说清朝是中华历史的毒瘤,清朝是谁打谁割地,大兴文字狱荼毒生灵毁灭汉族文化,但事实上康熙比历代皇帝更热爱汉族文化,在他倡导的文化氛围下,出现了一批称得上大师的人文科学家;再如,小人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封建统治的需求,具有历史必然性。在寻常处发现不寻常,在不合理处寻找合理的理由,万物皆有双面,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这些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明白这一点,有些耳熟能详视若无物的事就需要再仔细想想了,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主流思想是正确的还是有人故意带节奏。在我的理解中,这本书是想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维,能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很佩服也很羡慕余秋雨先生的博学和思想深度,可能我达不到出口成章评论时事针砭时弊的境界,但我会多读书的,之前好久不读书,今日惊觉思维已然迟钝,劣根不受控制,处事变得幼稚,为人变得无趣,那就用《山居笔记》当作再启读书的引擎吧,夜读书,日三省。
山居笔记 读后感 第(3)篇余秋雨先生这本“山居笔记”里只有首篇“小人”和末篇“长者”没读过。我想余先生写小人也是有感而发,几十年来从文革时期到卸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重新执笔书写文化遭受了无数次小人的文字暗算、对“文痞”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不耻。诚如余先生例举的历史上那些恩将仇报的文痞实在不胜枚举,苏东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政敌王安石至少是光明磊落的文人,而那些他的所谓友人、学生所作所为就说明了这种文化小人不分历史年代是时时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不是大奸大恶却远比大奸大恶更加丧心病狂!n“长者”是余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张可夫妇。一对默默执着于文化耕耘、鼓励帮助学生的好老师,无论在何种艰难政治环境和困苦生活中都相依相扶的师长伉俪;回忆文字情深谊长,令人动容…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