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燕
为深入理解东莞工厂女孩的生活,诗人丁燕先后在两家电子厂、一家注塑厂打工,经历了200天最真实、最深刻的工厂生活,记录下这些工厂女孩青春、爱情与梦想的萌生与破灭,也是对裹挟了无数人命运的现代工业洪流的追问。
工厂女孩读后感400字 第(1)篇#坚持读书一百天#
读书笔记-工厂女孩
战线有可能拉的比较长,没有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几个故事读完之后虽然会有一些印象,但是还是抵不过遗忘,所以自己只能在还没有看完全书的情况下,就开始写这读书笔记。
首先,在自己的记忆中完全没有关于珠三角打工妹的身影,完全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可以说,这部工厂女孩弥补了自己知识领域这方面的空缺。从书中的记述来看,来自其他省份的女孩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工厂,而自己则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以适应自己的工作。感觉工厂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变成了像机器一样的机器。在昏暗,肮脏的厂房中,她们努力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她们结婚,生子,逐渐老去。这或许是她们的生活,又或是不是。因为现在社会发展太快,没有亲眼所见,仅是书中描述,我觉得还是只要有大体印象就好。还有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这会有什么影响呢?女人看男人很金贵,男人不把女人放在心上?或许吧,只是自己的猜测罢了。
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母女之间的隔阂的。这其实很好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孩子在最需要母爱的时候,母爱的缺失让她记恨母亲。这可以说是贫穷惹的祸么?我觉得是可以的,如果她们家富的话,她的母亲就不用外出务工啦,就可以在家陪她。千万不要让自己和穷沾边,不然你会很苦恼的。
并不是所有的女工都是不上进的,最起码雨荷不是这样的。从普通的员工到质检员,再到办公室工作,之后又决定辞去工作,去一个学校好好学日语。这个故事和上一个故事有着相同的原因,但是两个女孩不同的决定。欣赏雨荷可以不断进步,同时也为她的经历而感到悲伤,正是父母的缺失使得她的学习不上心,于是只能去电子厂。哎,父母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孩子!
农民工孩子的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不用比较,我们就知道肯定是打工的地方教育质量更好,但是如果这么选择了,你能负担得起学费么?这又让我想到了义务教育,不是说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么?为什么到这里只能上私立的学校,而且还是最差的那种。这根本就是公平,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如果,农村工的孩子可以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时候,肯定导致人口大迁徙。为了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未来,以及方便自己打工,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到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如果可以比较方便的取得当地的户口,比如在当地居住十年,如果二十岁去工作,三十岁大概孩子就上小学了,这也可以吧。哎,想想就好,何必多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还有就是选择的问题,当那些妙龄少女离开自己讨厌的工厂,选择了将自己交给了男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果她们在家乡的话,每天披星戴月,农闲时还可以和邻居唠嗑,岂不是也很好。是她们接受不了这种生活,现在估计能接受这种生活的年轻一代的人很少了,如果是我我肯定不愿意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土地,虽然农民也很伟大,但还是太辛苦啦,现在年轻一代都喜欢干净,轻快,挣钱多的活,我也一样。我可以理解她们的决定,但我绝不支持。
最后说一下作者,我非常支持作者。我觉得一个作业能够亲身去工厂体验,已经很了不起啦,不像有些瞎写,一点都不接近生活。通过这本书,了解到很多关于珠三角农民工生活的情况,觉得写得很真实。当然,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农民工,也希望读过这本书的人,可以做到,毕竟这本书的作者是希望通过这本书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到底是咋么形成的?以前的人们可以相互帮助,为什么现在扶一个老人这么困难?自己觉得是由于市场经济侵蚀加上人之本性造成的。如何化解?只能慢慢去影响,慢慢来,不滑坡,争取进步。
这本书写得很好,真的!
工厂女孩读后感400字 第(2)篇从西北新疆的苍茫戈壁到东南东莞的工厂林立,斜跨整个中国版图,本书作者变换身份,沉浸式入厂体验200余天,所以这本该是一部宕迭人心的非虚构纪实作品,正如封面的宣传语所说——追问现代工业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可实际上我看到却是什么?作者大开上帝视角,观察的眼光和行文的笔触充满了花式同情及愚蠢的悲天悯人,从中体会不到任何严肃和客观,只感受到了记录者满满的优越感和俯视感。本书作者的惯用词——“我知道”,例如:“于玛丽到这家厂已有两年,说起自己的经历时,语调平和,像是那些经历都和她本人无关,她只是一个叙述者而已。但我知道,这种语调,是她刻意抑制的结果。”私以为,在非虚构纪实作品中,作者应该是严谨的观察者、记录者、描述者、书写者,却并没有权利凭一己之思想去随意揣测并且盖棺定论客观事实,这和本书作者时不时在行文中闪现诸如“心尖一颤”等矫情的写作手法一样令我感到厌恶和接受不能!n与正文相比,全书写的最好的部分就是后记,相对来说还算客观和冷静。总之,这是我至目前为止读过的最差的一本非虚构作品,可惜那花了整整两年多时间搜集来的第一手的好材料。读完本书,我默默地把作者的《工厂男孩》从书架上删除了。等有时间要读一下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做对比,希望不要让人失望。
工厂女孩读后感400字 第(3)篇她们提着箱子,拽着包袱,跳上公交车,从一个镇转移到另一个镇,四处寻找工作机会。她们不是别人,她们就是我,我就是她们。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个农民底色在作祟:如果我不曾考上大学,不曾在城市里工作,我将和她们一模一样,扛着包,离开家,四处奔波。
我和她们之间的距离,只需要一个转身,就走到了。
当我描述那些最隐秘的情感、最热烈的争辩、最可怜的日常生活时,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被某个词语框定之后的某类人的生活,而是首先想到,它就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真实生活,这些人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模一样,没有更高尚也不曾更低下,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卑微的生活。
唯有热泪盈眶才能深切地体会到痛苦。她们不是别人,我们就是他们。
《精彩人生的一分钟小习惯》_读后感_400字《房思琪的初恋乐园》_精选读后感_400字《思考,快与慢》_读后感_400字《人类简史(新版):从动物到上帝》_读后感_400字《解忧杂货店》_精选读后感_400字《小狗钱钱2》_读后感_400字《月亮与六便士》_读后感_400字《嫌疑人X的献身》_读后感_400字《追风筝的人》_精选读后感_400字《三体(全集)》_读后感_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