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读后感600字(3)篇

读书计划#第二十六本#
最近认识了一位很好棒的领导,我视他为良师益友,我的启蒙老师。
最近跟着他学习利用股票这个工具进行投资,特地看了下这个行业最顶尖的人物,巴菲特。学习他的思想,经验。
太精彩了,读书就是这样,从文字中与作者交流,读出别人的人生。人生就是这样,与知己、良师益友同行,很享受这个过程。以下是节选:一个建立在合理价格基础之上的、精挑细选的、多元化的普通股投资组合,可以是一个健康的投资。
巴菲特从中学到了两个重要的教训:第一,耐心的价值;第二,尽管股价的短期波动对公司价值没什么影响,却会引起投资人巨大的情绪不适。在
股市的上下波动是难以避免的,投资者应该从财务和心理两个方面,具备应对这种情况的心态。不仅仅从认知上知道会下跌,而且应该具备情绪上的镇流器,在面对下跌时做出适当的应对,就像一个企业主遇到一个出价毫无吸引力的买家一样:别搭理它!格雷厄姆说:“真正的投资者几乎从不被迫出售其股份,也不会天天关心股票行情。”2
进行对冲的成本是你投入资本的时间价值;风险是覆于结果之上的不确定性数量;回报是投资获得的盈利数量。在短期对冲行为中,这三个因素数量都较少。在长期对冲行为中,你的资本投资期会更长,何时获得回报更为不确定,但回报应该更高。
为了获取足够可观的回报,执行短期对冲策略的炒家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些迅速的行动
认知的努力是一个心理工作,就像其他所有工作一样,我们中有很多人在工作越来越艰难时,会变得越来越懒惰。他很惊讶地发现,很多聪明人会满足于先前的答案,随之便停止思考。
参与系统2思维方式要求自我控制,持续的自我控制的努力并不令人愉悦。如果我们被迫一次又一次重复做一件事,自控力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最终,我们会丧失兴趣。相反,“那些避免了这些懒惰原罪的人,他们有更敏感、更富活力的智商,不满足于表面的诱人答案,对于直觉充满怀疑与批判精神。
首先,人们不习惯于费劲地思考问题,通常会脱口而出心中首先出现的答案,
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过去、总结现在,分析若干可能情况,最终做出抉择的能力
巴菲特投资时,他看的是企业,而大部分投资人看的是股价,他们花很多时间关注股价、预测股价走势,却很少花时间了解他们部分拥有企业的基本面,这就是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根源所在
巴菲特投资时,仅考虑两个变量:企业的价格和价值。企业的价格可以在行情中查到,决定价值需要进行一些计算,但这些计算并不复杂,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做得到。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因为你不再担心股市、经济大势或预测股价,现在你可以花更多时间了解你的企业。花越多时间阅读公司年报和行业的相关报道,你越会变成企业主一样的行业专家。实际上,你自己花在调查研究上的时间越多,对于股评家的依赖就越少,从而减少不理性的行为。
购买企业的12个坚定准则:
一.企业准则:
1. 简单易懂
巴菲特了解旗下所有企业的营收、成本、现金流、劳资关系、价格弹性,以及资本配置的需求。他只选择那些在他智力范围内能够理解的企业。
2. 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
如果一家企业展示了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年复一年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推测其持续成功就是合理的。
3. 良好的长期前景
巴菲特将良好的长期前景的企业称为:特许经营权企业。
特许经营权企业的特点:1被需要或渴望;2无可替代;3没有管制。
二.管理层准则:
1. 理性
对于企业增长的盈利,如果不能投资于超越平均回报率的项目,理性的管理层会有两种做法:①分红;②回购股票。
2. 坦诚
管理层能够公开讨论失败,坦率的品质会令管理层至少与股东一样受益。在公众场合误导他人的CEO,私底下也会误导自己。
3. 摆脱惯性思维
当惯性来临时,理性经常枯萎。
三.财务准则:
1. 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净资产回报率就是盈利除以股东权益,股东权益以成本计算,而非市值计算;要剔除非经常性项目;好的企业在没有负债的情形下也能够盈利。
2. 股东盈余
关注现金流并且减去资本支出和其他必需的营运资本。
3. 利润率
提高利润最佳的方法是控制成本。
4. 一美元前提
公司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润,至少应该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四.市场准则:
1. 确定企业价值
这家公司有价值么?
公司存续期内产生的现金流,在一个合理利率上的折现。
2. 低价买入
现在是买的好时机吗?
具有安全边际,买价低于实际价值。
巴菲特之道(原书第3版)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我不认为掌握书中几个方法就能战胜市场,就像不可能看完舒马赫的《怎样驾驶赛车》之后,就可以追上路上大多数的出租车。我的思路没有变,和我现在的出行方式一样,我宁愿坐地铁。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是,让我进一步的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对一个组织来说,这个组织可以是国家,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在大趋势没变的前提下,领导人是最重要的,进一步的想,对于百年国家或企业,是否有一个机制,可以持续的选出优秀的领导人,是最重要的。
清末的失败不在于人,慈禧至少不是个昏君,她手下还有一批如李鸿章之类的干将,清朝的失败是无耐的,因为他败在趋势上,大航海时代来了,西方科技革命,科技大爆发,清朝败在大趋势上。
国共两党,成败只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差异。我不信是因为GCD代表广大人民,毛出现之前,GCD的可被追杀的七零八落。
文革就是因为领导层在打架,所以衰落。邓上来之后马上逆转,他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以身做则,建立了可以持续选出优秀领导人的机制。
从企业来看,格力就是因为董明珠,小米显颓势,雷军上阵马上逆转,恒大就是许家印,华为没了任正非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