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芳全传读后感600字(3)篇

人物传记类的书籍没读过几本,印象最深的当属《曾国藩传》,那会儿是大学时期,你知道的,刚从争分夺秒、学校恨不能把时间安排的没有一点点浪费的紧张高中跨入大学那种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是很多新生无法一时适应的,我也不例外,很焦躁很不习惯,甚至开始怀疑高中时心心念念的大学生活了,兜兜转转中发现学校的图书馆除了造型奇特外,里面的藏书更是让我欢喜异常,一有空暇就跑过去看书,随便什么书都行,你知道的,图书馆的书随便哪儿都有,走廊的凳子上,窗台上,随手可得,不管那么多,拎起来就看,那段时间真的是什么书都看,网络剧,名著,有啥看啥,也不挑剔,只是为了不让自己那么无所适从。看的最投入的当属《曾国藩传》了,因为新生是没法借书出图书馆的,所以我每次看完都会把书藏在一个地方[偷笑]以便接着读,读的那么如痴如醉,简直就是男神般的存在,崇拜他的为人处世,崇拜他的写作能力,感觉所有的所有喜欢。也是因为那本书感觉打开了人物传记的门,后面又陆续看了不少,但始终无法撼动曾国藩在我心中的地位。
前几天有书友问我多大了?怎么会看这种书?其实说实话我有点懵,但是这次看《马步芳全传》真的是有一些原因的——首先,从小耳熟能详马步芳的大名,但是也仅限于知道他的名字,对于他的事迹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其次,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听说了关于西北的近代史,其实不怕你笑话,我一直以为马步芳是个正面人物,也从来没有什么事让我有动力想去了解这个人,但是查找了一些关于马步芳的“传说”跟西路军之间的时事造就的渊源,有了想去了解他的冲动;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想了解西北历史,了解很少在课本中能见到的西北历史。
花了近10个小时连听带读外加问度娘,大致了解了马步芳的一生,含着“金钥匙”出生,耳濡目染军营生活,再到后面的六亲不认,亲疏不分,大义灭亲,一步步走到最顶端再到最后的客死他乡,抛物线式经历走完了一生。也没啥好评说的,历史无法重现,存在过得无法抹去,也只能做到勿忘历史了。
其实最不想翻看的就是这段历史了,本来对近代史的一些个时间点很敏感,所以在翻看历史时都有意识的避免,不想去揭开那段沉重的历史,太压抑,也太无奈。所以这本书看完了,好像也没什么可说的,只希望历史不要重演,大家都幸福就好!我想说我还是喜欢正能量的人物传记!!!
马步芳全传读后感600字 第(2)篇讲一个马步芳,带出了近一个世纪大西北的风云变幻。这个以伊斯兰信仰为约束的人,在军阀混战,群雄并起的时代里,一步步蜕变,一步步走上巅峰。他个性风流,也曾好于美色;他足智多谋,性情多变,在战场上运筹帷幄;他贪恋权位,前半生都在各种勾心斗角中如何平步青云;他好大喜功,眼里容不得沙子。一个心怀野心的乱世枭雄。
人生的后半期,他选择了远离政治,远离军事,潜心研习阿语,钻研教义,一心做个世外人。经历了生而为人的大是大非的他,终于手捧着古兰经而悄然离世。
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年少不经世事时,单纯好玩,步入中年时,个性十足,在名利场上与人相争相斗,甚至可以为此不惜忽略信仰,无视道德,自己赢的代价是必须他人输。他会被赞美,他会被嫉妒,他也会利欲熏了心,他也会在登临巅峰之后,孤寂而被众人推下深渊;等到他步入老境,年轻时的美好追求再次在心里复苏。原来,过往不过烟云。与人争斗了一辈子,到最后用一切可能的救赎,来抚平自己的那颗最初的心。而一切,已如秋风扫落叶,是淡然还是惶恐,只有他自己知道。
马步芳全传读后感600字 第(3)篇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姥姥和妈妈说起被马步芳抓兵的大舅和二舅,说解放后大舅回来骑一匹高头大马,跨一杆枪,威风凛凛。可二舅回来时,却是衣衫褴褛,骑着匹快瘦死的骡子,十分狼狈,姥姥心疼之余庆幸老天爷有眼,保佑两个儿子能活着回来……。在省医院对面又看见了马步芳公馆,站在门口想着若干年前他们在这儿进进出出,感觉到时光的流逝,就想有种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心境。翻开这本书,作者详实的历史资料把我带到了那个时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马步芳有勇有谋、桀骜不驯、凶狠残暴、六亲不认的品行跃然纸上,也看到了彭德怀、王震这样的开国元勋,尤其王震穿着打着补丁漏着棉花的棉裤,让我很感动。看到了兰州保卫战的惨烈,不知道有多少像姥姥一样的母亲盼着自已已葬身黄河的儿子回去。几度春日芳菲尽,几朝岁月夕阳红,一切发生的事件经过时间的沉淀,都化为内心封存的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