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清水里的刀子 读后感(3)篇

2018-12-03 19:40:42 读后感
清水里的刀子
作者:石舒清
本书收录了“果院”、“娘家”、“黄昏”、“家事”、“列车上”等短篇小说作品。
清水里的刀子 读后感 第(1)篇

《清水里的刀子》上映时,带着一种欣喜感去看了这部电影,老牛,老人,老屋子,这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老”,许是因为老而见亡的理论吧,也只有“老”,才能提现生命的静谧感和崇高感。


马子善老汉的老伴离开,为了纪念这个陪他共度半生的人,他要宰一头牛给老伴过四十天忌日,因此,几十天的时间,老汉便失去了两个重要的伙伴。


老牛却在光阴临近时不吃不喝,仿佛知道了自己的宿命,马子善老汉在天命和人力之间犹豫和摇摆了。


生命是清水,贫穷却如同一把刀子,因为这把刀子,很多人遍体鳞伤,老人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这是出于生与死之间最艰难的抉择。


有老牛,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余华的《或者》,暗色的屏幕,也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电影《死亡诗社》。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不能给我带来像《清水里的刀子》这样的震撼力。

一直到日落他才回来,他的脸总之是有些苍白,他先到牛棚里转了一圈,然后他像是下了一个决心,他走进门里去了,但他很快站住了,他看见一个硕大的牛头在院子里放着,牛头正向着他,他不知道牛的后半个身子哪里去了。他觉得这牛是在一个难以言说的地方藏着,而只是将头探了出来,一脸的平静与宽容,眼睛像波澜不兴的湖水那样睁着,嘴唇若不是耷在地上,一定还要静静地反刍的。他有些惊愕,他从来没见过这么一张颜面如生的死者的脸。


清水里静静地躺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子。作品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宗教色彩,它告诉读者,它既是清洁的,也是神圣的。电影出奇的静,仿佛一个人在对生命进行缓缓的阐述,就像一片土地上的人一样,他们生活得很清洁,很安详,很认真,很严肃,内心深处有一种“静”的力量。


人除了拥有“静”的力量,还有“暗处的力量”。所谓“暗处的力量”就是人性中反常、阴暗的力量。作家站在人道和良知的立场上,以具有深度体验的描写,与人性中的恶作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撕裂性搏斗。或者亦可说,他和自己作了一次决斗,战胜了自己。


人永远是一群被内心的遗憾和憧憬所奴役的生物,夹在生命的单行道上,走不远,也回不去。在最低限度上,人总得要在某一时刻比如人生的暮年,想一想自己作为人的“生来死去”的这样一个终极问题,而不能迷迷瞪瞪、糊里糊涂地过完一世。希望我们能够无所牵挂地带着一个清洁的内里走向生命的终点。


当然这本书还有几篇短篇小说使我很喜欢的,比如《果院》《恩典》《疙瘩山》等,每一篇都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


1.果院

  • 人与树都一样,无论在身体上还是思想上,总会杂草疯长,不断地去除杂物,一个人才会变得干练和洁净,思想上的杂草也需要铲除,这得需要人在生活中不断历练,不断接受新事物,提高德行,告别自大高傲蛮横,变得温和恬静。

她在一棵棵树上寻来觅去,想着哪一些树枝不久将会被剪掉。许多树枝密集在一起,显出一些潦草与乱糟糟来。有些树枝似乎是过于嚣张,比其他的树枝显摆似的高出或长出许多,让人觉得不适和多余,便是她,也知道这些地方是非剪不可的。


2.娘家

  • 有时候,爱会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而老实的田志文却选择了最寂静,最愚蠢的一种,他思念妻子,爬上房望着远方,但他始终没有去接妻子回家,女人也是,固执,要面子,总觉得自己很伟大,其实很渺小。
  • 其实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矛盾,包括家庭,工作学习中,如何化解一些矛盾,这需要智慧和勇气,并不是各自坚守着各自所谓的正确的理论,其实,生活中哪有什么明确的对错,只是人们辨别是非的一种参考罢了。
  • 一个悲剧结束了一个故事,也启示人们:有时各自退一步,不会缺少什么,反而会赢得很多,若选择逃避或针锋相对,那么,结果必定会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后来他们去送葬,就得到一个更为确切的消息:原来田志文近日来有了一个习惯,他时不时就到房上去,坐在房上往远处看。有时候他能向远处望上一整天。大家都认为他得什么病了,但是没想到下雨天他也往房上走。
    在葬礼上,雨还是没有停,好在雨小了很多。人们都看见那个逃离村子很多天的女人用一只没有纳完的鞋底子不停地捂着自己的脸在哭。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涉及的方面很多,包括家暴,对亲人的思念,家庭矛盾,乡村习惯等等,而我最佩服的还是对妇人心理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3.父亲讲的故事

  • 这章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写,讲故事式的小说,不说语言,就从效果而言,首先拉进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莫言的《红高粱》,这讲的是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其实我们都知道这肯定不是真的,但这就是效果。讲故事的目的不仅在于阐述,而且在于引出一些道理,逻辑性强的语言会带人进入故事场景之中,纯朴的道理也会引发人的思考。

都在这世上活,无论主人客人,各自都有着各自的规矩的。

只要你活着你就不要指望轻松,不要指望啥事情都没有,活着就是来承当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来的事情的,除非死了就没事情了。但死了到底还有没有事情,活着的人说了是不算数的。


4.圈惶

  • 母鸡孵小鸡的艰辛历程,朴素的语言之中散发着母爱的伟大

正是这样一些你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往往有着令人惊诧的生命力。

每一种生命都值得人敬畏,会在陷入险境时挣扎。

母亲说大公鸡将头伸出水面的样子使她难忘,它似乎连叫的力气也没有了,嘴张了像不够呼吸似的。水面上浮漂着它的一些羽毛,在说明着它此前曾有的拼力挣扎。


5.黄昏

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不知什么原因,厄运会一再地降临到他们身上。不要说过这样的日子,只是事不关己地听听,也让人觉得乱糟糟的受不了。


6.疙瘩山

  • 上有那么一些始终如一变化不多的眼睛,为数不多
  • 尤其在死亡面前,每个人无论之前之后是什么样的,但他在参加葬礼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同的心理,也许死亡本来就是一件肃穆的事情,死亡也是尊贵的,死者为大。

人是会形成气氛的。这么多人前来送葬很容易就营造起了一个盛大而庄穆的气氛,人们都似乎摆脱掉各自的生活了,他们都有些相像了,似乎容易一致起来了。

人一定要依凭什么才能抵抗,要找到一堵墙靠着,要找到一个源泉吸收着。


7.风过林

  • 对死亡的再思考,不过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葬礼上,在《清水里的刀子》的基础之上,又引起对生命与死亡的敬畏。

只要烈火不即行将人毁灭,人是可以在烈火中苟延下去的。

实际上,一个人在世上活的什么样子在他的葬礼上就基本看清了。

只可惜,我们参加不了自己的葬礼,我们也可能永远看不清自己的样子。


8.四先生——记我的老师们

  • 老师们言传身教的故事在一片贫瘠的大地上传颂,“我”也曾是一名老师,因为一些老师的教导,让“我”明白:一些人的气度和学识是作为一位老师很关键的因素。

他的眼光,他的胸襟和气度一天也没有小下来过,他的修养,他的识见,他的一以贯之的持守,使他自己也无法卑浊下来,混同流俗;他身上始终有着一种与众不同近乎与生俱来的东西,使人觉到某种凛然难犯和不可攀扯,让人觉得他似乎生来就是异于我们的;他即使在我们这里生活上几百年,他即使穿上乞丐的衣服在我们这里的大街上,在万头攒动中,一眼也可以从万人之中挑出他来,觉得他是异于我们的人


9.旱年

  • 略显尴尬的萨利哈婆姨,仗势欺人的老狗,虔诚可嘉的乞丐老人,男扮女装的故事。每一个人或物都在扮演者一个角色,好像是被注定的那样。

觉得人还是变为乞丐好(当然她没有把自己算在里面),她发现乞丐们(尤其是她这一方土地上的乞丐)是人里面一个奇特的群落,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比如虔诚、小心、忍耐,礼节周全、推心置腹,对小收获的珍惜和喜悦。平常人脸上往往有着一种恍惚、游离、忘却的神情,乞丐们很少有,乞丐们脸上总是有一种很真切很令人心动的东西,似乎把一层多余的什么从他们脸上剥去了。而且与衣食无忧的人相比,他们的眼睛看上去要更深一些,似乎他们所看到的要远远多于我们。


10.虚日

  • 兄弟之间的种种嫉妒,老人的关心和爱,残疾人悲惨的命运,这原来明白,有的东西终究是人改变不了的。

一晃,二奶奶没有了,苕兄弟也没有了。一晃,都没有了。    

日头在半空里虚虚地站着。起了小风,一缕一缕的,从铁硬的疏枝间吹掠过去,像掠着厚厚的冰层似的,让人听出种种无情和坚劲来。我看一眼日头,像是突然间从梦中惊觉那样清醒了一下,转而又昏倦了。

清水里的刀子 读后感 第(2)篇

《清水里的刀子》——一把刀子放下很轻,拿起来却万般沉重

文/君向何兮

01.

石舒清:作家,男,回族,48岁,宁夏海原县人。代表作品有《清水里的刀子》《灰袍子》《底片》《伏天》、《苦土》、《开花的院子》、《暗处的力量》。

1989年毕业于宁夏 固原师专英语系。当过中学教师,现为宁夏文联一级作家。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已出版小说集四部。短篇小说 《清水里的刀子》获 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清洁的日子》获第七届 《十月》文学奖,获得第五、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骏马奖。

02.

《清水里的刀子》是石舒清的一部短篇小说。穆斯林老人马子善的老伴去世了,马子善要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陪伴老人十多年的老牛来祭祀老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和儿子对牛细心照料,并且也流露出对牛的不舍和对老伴的思念。然而,在祭日的前三天,这头牛在饮用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从此开始不吃不喝。

本篇小说从杀牛这件小事逐步引出生与死这个话题,同样也展现了人性最脆弱的一面。

03.

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现为一部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了“果院”、“娘家”、“黄昏”、“家事”、“列车上”“二爷”“父亲讲的故事”等短篇小说作品。

石舒清的短篇小说不温不火,意味深长。贫苦百姓的生活中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书中的他们是落后的一代人,却也是坚守的一代人,坚守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坚守着一个民族的脊梁。

书中还是有大量西北方言,或许这正合我意,在外求学,看到西北方言,顿时觉得很亲切,那种回乡生活又展现在我眼前。

读他的短篇小说总会将他的作品与鲁迅和贾平凹的作品进行对比。

总觉得鲁迅的笔锋有太多政治立场,像一把锋利的刀,一刀见血,虽然痛快,但你内心也舒服不到哪儿去;

贾平凹的笔锋过于描写人性的丑恶,使人觉得浮世浮城,恍恍惚惚,读来曾一度让自己有点怀疑人生;

而石舒清的作品写的很中立,像一部缓缓道来的纪录片,让人读着很舒服,一个个农家故事用西北方言出现在他的笔下,不好不坏,刚刚好。

百度百科说:“《清水里的刀子》的成功,不仅得力于它的主题的深刻和敏锐,也得力于小说氛围的营造和故事的推演。通过对特殊情境下人与物微妙心理的探幽考微,将老人马子善与一头即将赴死的牛之间的情感叙写得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惊心动魄。清水里静静地躺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刀子。

作品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宗教色彩,它告诉读者,它既是清洁的,也是神圣的。这篇小说的获奖以及在文学界产生的一定程度的冲击力,表明了石舒清在创作上的一次飞跃,给以西海固(固原地区)为创作母土的所谓“苦难文学”以洁净的精神内涵。”

第一次了解这个回族作家,在看完他的《清水里的刀子》后又买了他的《底片》与《灰袍子》,希望接下来的两本书同样也十分精彩。

很喜欢一位书友的点评:“当独特的视角与深入的思索渗进厚重的黄土里,宗教的虔诚情怀在朴素的高原农村,散发着浓烈的回族风情。当繁华落幕之后,生活莫过于四个层次,一是肉体的欲望,二是精神的信仰,三是灵魂的纯朴,四则宗教的虔诚。恰到好处的是,一把刀子放下很轻,拿起却百般沉重。”

清水里的刀子 读后感 第(3)篇

这本书,花了差不多两周的时间断断续续的读完了。从作者心平气和的叙述里,我倒读出了自己的轻浮和随意。

一篇篇充满生活气的故事叙述,使人觉得亲近而亲切。这也源于和作者共同的信仰,所处的共同的童年环境吧。

其实有好几次,我是想放弃读这本书的。觉得太平常太家长里短了。感觉好像没什么营养。可是,每次出现这种念头,又会自己不了了之。

而且越读到后面越加能闯入我童年的领地了。好像再一想,很多自己看到的现象而没有说出来的心声,在作者的笔下倒是一一的呈现出来了。

这又让我不禁唏嘘起来,文学,还真是生活的加工品。很多在我看来见怪不怪的日常琐事,经作者这么一叙说,反而还有另外一种乐趣。

当然,一篇篇故事的背后,留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是可以不断咀嚼出新意的。

比如文中说到的萨里哈的媳妇跟掏捏贴的相处的事。萨里哈的媳妇的形象是多么的丰满。她一面担心自己的丈夫离自己太远,会生事,不安全,自己每日担心。一面又无奈与生计,只得不情愿的同意丈夫去遥远的格尔木跑运输。

从她让丈夫给她换一些零零角角的毛毛钱就可看得出,她所拥有的信仰,使她的生活也依然充满着意义。她把自己的衣服给要捏贴的人穿,还收留其在家里做礼拜。这是多么暖心的举动。从这些小小的细节,不难发现。人活着,也许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接受教育。但心底里,一定有着类似于萨里哈媳妇这样信仰的寄托和对灵魂皈依的忠诚。

就像我的爷爷。那时候是二十一世纪的开头。我大概记得了事。在我们的小乡村,经常会见到来家里要捏贴,要饭的人。

到现在我都还记得有一天爷爷奶奶刚从地里回来吃午饭。家里就来了一位戴着白帽子,有着稀稀疏疏的白胡子的老爷爷来要饭。奶奶已经从锅里端出来一盘刚炒好的大葱,放在桌子上热腾腾的冒着香味。

爷爷放下手里的茶杯赶忙迎上前去回了要饭老爷爷的赛俩目。然后就招呼老爷爷坐下来一起吃饭。

站在一旁的我,心里非常的不悦。看着那盘炒好的大葱,更是对这位不速之客感到厌恶。索性,眼不见,心不烦,我就跑出去玩了。

等我回来时,那位白胡子的老爷爷已经走了。桌子上放着的茶杯已经没有了热气,只有小半碗葱和馒头用一个碟子盖着。

后来有一次跟奶奶聊起来这件事时,奶奶跟我说我爷爷跟要饭的老爷爷说到了我,那位要饭的白胡子老爷爷就跟爷爷说:“你这个娃,要是调皮起来,那谁也收不住,要是乖起来,以后就是个好娃娃。”

这话到现在还一直浮现在我的脑子里。没想到这件事,我为当年的无知而惭愧。要是有要捏贴的来家里了,我一定好好的招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