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 读后感(3)篇

关于《流浪地球》书和电影的几点趣谈
情人节那天,和媳妇去看了这部电影。
往家走的路上,踩着北京难得一见的雪,理工直男癌发作,非要给她深挖一下电影中的几个点(人家不一定想听)。
虽为硬科幻,《流浪地球》中难以理解的学术梗并不多。
故事的设定是太阳即将灾变并吞噬地球,人类只好设法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奔向4.3光年外的比邻星,这是一场长达2500年、持续100代人的流浪之旅。因为人造推力不足以使地球摆脱太阳引力,人类只得借助木星引力来加速,结果带来麻烦,地球向着木星坠亡而去。影片最后,借助氢氧混合的爆炸冲击波,地球成功摆脱木星引力,得以继续流浪。
看电影之前我读了小说,很薄,约2万字,主要向媳妇「显摆」了以下几点。
1. 地球想要逃离太阳系,必须达到「第三宇宙速度」才行。
一个物体环绕地球、脱离地球和脱离太阳系所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分别称为第一宇宙速度v1、第二宇宙速度v2和第三宇宙速度v3,分别为7.9km/s ,11.2km/s ,16.7km/s。
当一个物体速度达到v1时,就可以脱离地面,开始绕着地球转;
达到v2时,就可以摆脱地球引力束缚,开始绕着太阳转;
达到v3时,就可以摆脱太阳引力束缚,成功从太阳系逃逸。
所以,v2被称为地球逃逸速度,v3被称为太阳逃逸速度。
地球想逃离太阳系,就必须从v2加速到v3,这就是人类建造转向发动机和推进发动机的原因,转向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自转,然后推进发动机把地球公转速度加到V3。
2. 地球要逃到哪。
失去了太阳的光和热,地面是无法生存的,所以地球要找到一个新的恒星,然后泊入合适的绕行轨道,成为新恒星的行星。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星座的比邻星,有4.3光年的路程。
书中的设定是最终地球可以达到光速的5%,算上加速和减速阶段,这段路要走2500年。
3. 飞船逃亡计划是否可行。
为什么人类非要带着地球这个庞然大物一起逃?多造点飞船飞走不行吗?额,不太行。
原因之一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它的规模相关。小时候我们都知道有个生态球的概念,一个密闭系统里,放进水、空气、水草、鱼、细菌,理论上这个生态球可以永久存续。但实际上却不可能,因为生态系统太小,一点点波动就完蛋,比如温度变化或者生物生病等。但地球是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就算发生什么海啸、地震、小天体撞击等都跟没事一样,当然像太阳爆炸这种可怕事件,地球的生态系统就稳定不了了(连小破球都没了还玩毛)。所以,飞船这种生态系统的规模太小,存续时间不会很长。
原因之二是飞船要飞的距离太远。飞船在太空的目标就不是4.3光年外的一颗恒星这么简单了,飞船要找的是类地行星。由于太阳系已经整个完蛋,所以像火星、金星就别考虑了,必须要找到一个带有卫星的恒星系才有可能停船。距离我们最近的、有行星的恒星在850光年外,要飞17万年,就算到得了还得看那边行星的状况。以飞船那么小的生态系统,飞17万年简直开玩笑。
所以,还是带着地球一起逃跑更靠谱些。
4. 地球和木星。
木星体积是地球的1300倍,质量是地球的300多倍,如果木星和一个篮球那么大,那地球大概比不上我们小时候玩的玻璃弹球大。它俩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力就会使地球解体分散,这个使地球解体的距离的极限值,称为洛希极限。影片中在木星引力的作用下,地球正在逐步接近这个洛希极限,所以那个人工智能moss才会老是哔哔说地球没救了,指定玩完。
5. 太阳寿命、地球寿命、和人类寿命。
太阳和地球出生日期差不多的,都是在45亿年前。太阳现在这个状态还能烧50亿年,然后依次变成红巨星→白矮星→黑矮星,不出意外的话太阳是永生的,只不过会烧完。
50亿年后太阳变成红巨星时大概率会膨胀,地球很可能在这个时候被吞噬。而且,每过10亿年,太阳光度会增加10%,这意味着10亿年后地球上就没有水了,高等生命将全部灭绝。
人类的历史和寿命,与上述时间量级比起来就差得远了。据《人类简史》讲:250万年前南方古猿开始直立行走,200万年前古人类走出东非,80万年前学会用火,10万年前智人崛起,3万年前智人再次走出东非灭掉(或同化)其他人种占领全世界,200年前才有工业革命,10年前才用上智能手机……
而个人生命的存续,也不过百年尔,直如弹指一挥间。
6. 书和电影最大的差异。
电影把最强烈的冲突设置在「地球如何摆脱木星引力避免坠毁」,而原著里这个情节没那么复杂,科学家早就计算好了运行方式。书里的高潮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刘慈欣非常擅长揭示人性,这在《三体》一书中反复出现,不论是几个主人公叶文洁、罗辑、程心身上体现的复杂心理变化,还是群体心理乌合之众式的数度爆发,都是《三体》异常精彩的关键。
在《流浪地球》这个短篇小说中,大刘同样在结尾白描了人性。
书里,地球逃出太阳系之后,许多科学家和普通大众都开始用望远镜观察太阳的状态。看来看去发现太阳一切正常啊,然后有声音开始认为:太阳压根不会灾变,人类和地球被联合政府骗了,流浪地球计划只是联合政府意图建立独裁帝国的手段。
于是大叛乱发生了,愤怒的群众组成叛军,迅速击溃了各地联合政府军。联合政府总部(地球驾驶室)最后的5000人被迫投降,全部被处以死刑:脱掉他们的密封服,丢在大海冰面上,在零下百度的严寒中活活冻死,惨状应该和电影里吴孟达被冻死的情景差不多。
讽刺的是,就在5000人刚被处决之后,太阳就灾变了——5000人以及整个联合政府都枉死了。大刘特别擅长让活着的人背负着那种因自己狂热、不理智而带来的悔恨痛果继续苟活。
7. 还有一个有趣的小细节——
地球在流浪之前先把月亮给推走了,以免在地球加速过程中相撞。于是,陪伴了诗人几千年的月亮,就此变成了一颗没有依靠的彗星,势必难逃坠亡的厄运。
媳妇感慨说,星体之间的从属关系,像极了有家或没家的孩子。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而彗星就是些没家的孩子。有家的孩子看上去不怎么自由,但状态总是相对稳定的;一个没家的孩子,即便是大如月球和地球,指不定哪天说没就没了。
流浪地球 读后感 第(2)篇大刘的脑洞开得不是一般的大,脑壳简单的我真有些想象不来,最终还是去影院再刷了一遍!看了电影才知道,电影与小说相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甚至可以说电影只是把小说的大背景借用了一下,其他都改编了。或许是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呈现形式不同吧,自我感觉电影比小说精彩,故事更饱满,更有"人""情"味,不像小说,没有情,尤其没有爱情,人人只剩求生和逃命的欲望。影片画面也更有色彩。小说给我的感觉好冷,灰暗色,茫茫冰原,暗黑的地下城,长柱似的蓝光,给人一种无助、绝望的压抑感。但电影里除了这些冷色,还出现了鲜艳的红色,刘启和朵朵的防寒服。很奇怪地就对这红色印象特别深刻,也许影片中的红色本来就有着别样的意义。在满世界冰冷的灰暗天地下,罩在年轻人身上的红色,象征着希望!更像是在告诉全世界,人类的文明和家园将会在年轻一代的探索下永远延续下去!小说引发我们思考,电影给了人类希望!而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 读后感 第(3)篇看完电影,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其实并没有看过小说,又或者其实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并非如记忆中的好看。可是再读一遍原著才发现电影和原著根本就是两回事。Po推荐的一篇技术类影评里批评刘慈欣作为理科生,他的作品里所展示的宇宙观始终不能超越弱肉强食的原始生态,可我认为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总是能清晰地传达出他所设想的时空、宇宙和未来——而这才是科幻作品应具备的内核。而这部同名电影,抽走了原著的所有科幻内核,却以为反复强调“希望”这个词就表达了未来观,以为把“地球”当房子背着走就刷新了宇宙观,以为设想了一个“地下城”就......,呃,不好意思,今天镜头里展示的地下城世界,带给我们的想象空间甚至还不如写于十八年前的原著。所以,作为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同名电影,也许更名为战狼III更合适。非要把它归在科幻类里,怨不得豆瓣里的科幻迷们打一,这一大概还就是给特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