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混沌蝴蝶 读后感(3)篇

2019-04-03 22:21:11 读后感
混沌蝴蝶
作者:刘慈欣
本书是以混沌学蝴蝶效应为题材,以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南斯拉夫的战争为背景的短篇科幻小说。混沌学的现代研究使人们渐渐明白,十分简单的数学方程完全可以模拟系统如瀑布一样剧烈的行为。输入端微小的差别能够迅速放大到输出端,变成压倒一切的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例如,在天气系统中,这种现象以趣称为“蝴蝶效应“而闻名。意思是说,今天一只蝴蝶在北京拍动一下空气,就足以使纽约产生一场暴雨。
混沌蝴蝶 读后感 第(1)篇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种隐隐的悲伤,每一个爱国的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国家被侵略,或许力量是弱小的,但总是得去尝试才可以。仲然亚历山大和他的朋友受限于条件,但他们依旧想尽一切办法制造可以影响战争到来的“蝴蝶效应”,而结果又是那么的让人悲伤。以前曾看过一些关于南斯拉夫的书,铁托真的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领袖,他领导下的南斯拉夫在当时可以说是生活很美好的一个联合国(由众多国家联合而成的联盟国家)。这也可以说是南斯拉夫的悲剧,因为铁托只有一个人,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这个国家很快就因为这个巨人的离世而分崩离析了。当然,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归结为一个人的功劳显然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但不能否认的是,铁托确实是当时南斯拉夫人民的精神领袖和精神寄托,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其内部原因,而铁托的离世则是这个事件的导火索。再次看到一本和南斯拉夫的书,想到当年联盟军轰炸南斯拉夫,轰炸中国大使馆就忍不住想哭。虽然那时候的我还只是个小屁孩,可是那些天每天都能从新闻中看到南斯拉夫的消息,新闻的内容是不记得了,印象中当时中国大使馆好像有两名工作人员牺牲了……现在的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中国的,但历史依旧需要我们去记住。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混沌蝴蝶 读后感 第(2)篇

这篇短篇小说是第2次读了,它被收录在《2018》里时读过一次。这让我想起了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有的人在战时深受迫害缄口不言,痴迷象棋。 有的人怀着渺茫的希望在某一地点做着不知收效如何的努力。在战争中,他们身份不同, 却都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野蛮。

有的事是真的却没人相信,这也是种悲哀。想起了电影《三更之回家》。

说大刘的小说是硬科技,不能苟同,但大刘真真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人。 想想让人在沙漠里砸冰块,想想让一个人在在南极放火,这事儿做得多么诡异和讽刺, 但是在大环境下在某一特定的节骨眼上,我们所做的杯水车薪的努力为必是没有回报的。

最喜欢大刘有一篇关于蚂蚁和大象的故事。说大刘的故事是科幻小说,毋宁说它是富含哲理的佛学故事,他只是借了科技这个大背景下思考人性故事。因为这丝哲理的缘故,使小说看起来更像童话或寓言吧。

混沌蝴蝶 读后感 第(3)篇

毫无疑问,亚历山大在气象学上的成就可谓是匪夷所思,利用数学模型的编程便可以呼风唤雨。可惜,生活在战争的年代,国家的软弱也分外突出了亚历山大的强大。他利用蝴蝶效应想要制造阴霾与大雾,以阻止敌人无法精准的攻击目标,却不想因为第三次对大气敏感度的失算,好巧不巧的让炸弹砸中了他的妻子,最后因为药物供给不上,女儿也没了。可怜的亚历山大失去了一切。后来阿方索的话让他明白,国家的强大不是靠一个人可以改变的,即使亚历山大再伟大,此时也因为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无法预测的连锁反应。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世界本就是个大混沌,人类的力量永远都是渺小的,想要利用蝴蝶煽动翅膀来拯救自己的国家无异于以卵击石。任何事物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而这变数的发展轨迹,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