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灿烂千阳 读后感(3)篇

2019-07-15 00:36:27 读后感
灿烂千阳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灿烂千阳》被称为女性版《追风筝的人》,胡塞尼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制度于新时代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玛丽雅姆随后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1)篇

寻常即是幸福n——重读《灿烂千阳》n第一遍读心里痛得不行。第二遍读压得我透不过气来。“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皎洁的明月n也数不清她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n在这两句诗写下的时候,皎洁的明月照在阿富汗的屋顶,数不清的美丽的女子发出灿烂的光芒。真美啊!n即便在那个安宁的时候,背负着“哈拉米”身份的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再难摆脱悲哀的命运。不仅是私生子,还是老爷和女佣的私生子,只要这样的等级制度存在,无论在哪里基本都是可悲的命运。人性是复杂的,扎里勒抛弃了她们母女,又在偏僻的地方安置了她俩,每周四会来探望这个小哈拉米,陪她玩耍,教她认字,送她礼物。这是玛丽雅姆一生中最受疼爱最幸福的日子。写到这里心好痛,一周一次半天的亲近成为一个孩子一生念念不忘的回忆,幸福对玛丽雅姆来说是一件太奢侈的东西。十五岁时扎里勒的妻子们做主把她嫁给了四十多岁的拉希德。拉希德这场交易的目的是要一个男孩。在怀上孩子之前,拉希德的示好竟然让玛丽雅姆感觉到了些许幸福。如果不是流产,如果能生下一个男孩,玛丽雅姆或许能感受到一些稀薄的幸福。习惯性流产让玛丽雅姆陷入厄运,家暴成为日常。玛丽雅姆就这样默默忍受了十几年,直到拉希德的“花儿”莱拉来到这个家里。玛丽雅姆居然会生莱拉的气,认为莱拉抢了她的“丈夫”。读到这里,心里悲哀极了。在这场交易婚姻里,在长期的家暴中,这个所谓的“丈夫”依然是玛丽雅姆的“幸福”所在!心疼这个女人,从生父那里勉强得到一些施舍的幸福,转手被生父亲手交给一只畜生,而这遭受拳打脚踢的日子竟也是她要苦苦守住的。莱拉生下被拉希德厌恶的阿兹莎,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女婴喜欢玛丽雅姆。只有在阿兹莎这里玛丽雅姆没有受到鄙视,纯净的小宝宝爱她。玛丽雅姆初次感受到了真正的喜悦和幸福,这不是她苦求而不得的,是小宝宝全心给予的。爱让玛丽雅姆有了活下去的意义。她爱阿兹莎,疼爱莱拉,这是她生命的全部意义。为了保护她俩,她愿意付出一切。她可以忍受拉希德无尽的毒打,却不能忍受莱拉被拉希德打死,不能忍受幸福近在眼前莱拉却无法得到,她愿意付出生命保护莱拉。一辈子都在逆来顺受的玛丽雅姆杀死了拉希德。在行刑前,玛丽雅姆最后一次服从了命令:“跪在这里,夫人,头朝下。”n是玛丽雅姆付出了生命,莱拉才得到了幸福。“有时候,当莱拉看到熟睡的塔里克,看到两个孩子在睡梦中翻身或者喃喃自语,一阵感激之情会涌上来,让她喉咙哽咽,泪水盈眶。”卑微的遭人唾弃的哈拉米却帮助莱拉和孩子们得到了幸福。当遭受了那么多苦难重获幸福时,感激的眼泪会情不自禁涌上来。在苦难中无论多么坚强,重获幸福时往往会无比柔软。扔掉铠甲,泪眼婆娑。莱拉一家走在街上,男人,妻子,女儿,儿子,看起来是一个最寻常的家庭,没有秘密、谎言和悔恨。用眼泪、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就是这样的寻常。幸福就是这样,平平常常,毫不起眼。寻常就是幸福。PS:这是一本让人心碎的书。讲真,结局有点假。但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作者对祖国的美好期待。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2)篇

珍惜眼前的“灿烂千阳”

此时此刻,窗外的春日暖阳,透过玻璃窗子照射进教室。两扇窗子没有拉上窗帘,阳光温暖而又灿烂,一扇窗子拉上了窗帘,却因为另外两扇窗子进来的阳光,让教室里充满了安静祥和。

孩子们安静的处在阳光中,奋笔疾书,头脑应该是在极速的运转,再有九十三天,他们就会走上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高考。不管高考有什么样的弊端,但是对他们来说,的确是一次转折。

在这阳光中,阅读完了胡赛尼的《灿烂千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不知道此刻的阿富汗是否像我们所处的这里一样充满安静祥和?不知道此刻的莱拉、阿兹莎、察尔迈伊,还有那个已经出生了是否叫做玛丽雅姆的孩子一切都好吗?还有在另一个世界的玛丽雅姆好吗?

对了,她们只是胡赛尼虚构出来的人物,可是这虚构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作者的故乡的战乱纷争。相信会有千万个莱拉在颠沛流离,相信有无数个玛丽雅姆在无助等待,隐忍一生,然后反抗,或者一直隐忍。

胡赛尼应该是在美国,他远离了战乱的故土,用笔触摸那一方热土,然后创造出一个个虚构的世界,尽管作者已经描写的够残酷、够真实,但却远不如现实那般真实、那般残酷。现实从来都是超乎于想象的。

更早的有《追风筝的人》,但是没有去看过书,却看过同名电影,关于人性的描述,等级的分化,现实的残酷,小时候的美好,长大了之后的分裂,以及对于美好的希冀。通过电影可以看出原著的精彩和迷人。

《灿烂千阳》同样引人入胜。玛丽雅姆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一直延续到人生的最后。虽然玛丽雅姆离去了,但是却有人以自己的方式替她活在这个世界上。莱拉的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更为了玛丽雅姆。

在一个充满了等级和危机的社会,一个生命个体的反抗显得微不足道,激不起任何的涟漪,甚至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大潮之中,但是她在最后却为了别人而奋起反抗,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这是生命本真的体现,也是无言的结局。

人活在世间,如蝼蚁一般。很庆幸自己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很庆幸活在当下,还能够成为那个想成为的自己。珍惜周围美好的“灿烂千阳”,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在阳光中度过想度过的人生。

灿烂千阳 读后感 第(3)篇

《灿烂千阳》看完之后明白为什么有人说它是女版的《追风筝的人》了,一方面是故事的时间和背景是一样的,都是阿富汗的战争之乱时又一个残酷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勇敢和善良,哈桑和玛丽雅姆虽然都身份低微,但他们的人格却闪闪发亮;另一方面在故事最后,故事主人公为了内心的救赎和安慰,都选择了放弃安逸的现状,为失去的故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不同的是《追》讲的是等级森严下,不同人的宿命,而这本书更多看到女性在男权社会遭受的迫害,因为女人不能自己找工,不能自己出城,所以不能自食其力,只能忍受丈夫的虐待,一遍又一遍,想过来逃脱,换来的是有一次暴打!终于在故事最后她选择反抗到底,为了跟她一样命运的另一个女人。这对于一个女人需要多大的勇气,也越是彰显出积累在心中社会对她的残酷。对比故事中的社会环境,才真心现在我们所在的社会真的是太幸福了,天下和平,在我们的祖国,女人撑起半边天!和男人一样在职场打拼,将命运紧紧握在自己手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