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作品精选读后感400字(3)篇

最后才看完了《神鞭》和《三寸金莲》,看得很慢,仿佛回到了那样一段一切都扑朔迷离的时光里。关于冯骥才,印象初始源于《珍珠鸟》,继而是他的《俗世奇人》,在他的笔下,灵动的笔展现出高雅的生活情调,刷子李泥人张的手艺令人拍案叫绝,种种属于平凡生命丰盈饱满的活力。而在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冯骥才。文人者,他的信仰是自己,于是他能够“我手写我心”。天津,一个新旧交替、鱼龙混杂却依旧不改本色风味的城市,在冯骥才的笔下,俚语随手拈来,有些这种城市独特的风格,这一点上冯骥才的辨识度还是很高的。事实上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归属,莫言的高密,沈从文的湘西,舒婷的鼓浪屿,鲁迅的绍兴,萧红的呼兰河……文化孕育了他们,也造就了他们文笔的风格。冯骥才的小说应该是第一次接触,《神鞭》有着师陀笔下孤傲侠客的风貌,《三寸金莲》则更多是悲剧风格,写完了缠足者香莲的一生,在无尽的遐思中戛然而止,一切交由交由读者想象——这其实也是小说的魅力,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归于灵魂的反思。令我尤为敬佩的是,冯骥才致力于传统技艺传统文化的保护,丝毫没有一个只会笔下侃侃而谈的文人的模样。这一点也是我觉得冯骥才比余秋雨高出一筹的原因。余秋雨重在反思,在不断的行走中进行思索和探寻,在历史的对比和自我的审视中对现实进行解剖与论断,故而显得遥远。冯骥才是个务实者,或许他做的事情不是站在人类的立场和反思上的,或许他只是想要留住一些该留住的文化的点滴,但是这样愈显得他的高尚,故而显得亲近。
冯骥才作品精选读后感400字 第(2)篇这本书选录了冯骥才先生的一些优秀作品,内容比较杂,有小说、有散文、有游记、有评论,通读下来,能对冯骥才先生的一些写作特点有一定了解。
前面几篇中长篇小说包括中间几篇《俗世奇人》里的选文可以作为一种了解天津地域文化特色的途径,冯骥才先生作为地道的天津本地人,文章里用了大量的天津方言,不过这并不难让人理解,这些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小说的娱乐性,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另外,这些小说里时不时的会出现一些仿佛哲理启示之类的文字,细细琢磨,确有一定道理!
冯骥才先生作为“伤痕文学”的代表,这部书中也选录了几篇他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小说,作为文革的亲身经历者,他能把他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进行一定的反思,实乃不易,我们若想更清晰的了解那段历史,他的这些文字值得一看!
散文、游记写几篇都写得挺美,除去路途风光,还辅以历史故事,这大大加深了那些地方的文化底蕴,说实话,看完我都有欧洲游的想法了!
最让我敬佩的是后面几篇呼吁人们保护历史文化的文章,冯骥才先生一直都致力于城市历史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的抢救工作,从这几篇呼吁文中也可体会到他的那种急切、捶胸顿足般的不甘、无奈而又饱含希望的心态。的确,如今城镇化的速度太快了,人们纷纷往城市里跑,原有的很多文化都在慢慢的消逝,可想而知,如果人们全都不管不顾,任由其如此发展,我们的灿烂文化将会发展成怎样。
不过还好,形势虽然紧迫,但终究有人在做!
冯骥才作品精选读后感400字 第(3)篇一个饱尝沧桑,开创伤痕学派文风;一个学贯古今,深得书法绘画文学造诣,一个情满天下,身行万里发掘保护非遗。这就是――冯骥才。
最近读了几本书,感觉也增加了许多知识,但当读到骥才先生的作品时,感觉还是深深的震撼和丰润的饱满。
文学创作,固有作家思路精巧、手法独特、文字精湛、叙述生动带来作品的精彩,但要让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要看作品的根底是否厚实,说白了是不是真实的反映生活。
最让我感动的,是这么多年,骥才先生为非遗保护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一个清贫乐道的领域,一个被大家忽视的领域,是一个异常脆弱的领域,是一个不可再生的领域,更是凝聚人类精神、文化根源所在,实在是太有意义了,又太急迫了。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要做这些事情是多么艰难,也许还没有来得及摄制、采录、整理,原汁原味的文明就已灰飞烟灭,淹没在现代化的大潮里,徒留下几多遗憾和感慨。
文学创作,是一个人孤独的心路历程,要有一番成就,须沉浸心情,耐受寂寞。保护非遗,更是一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
苍生有幸,在绵延的长河里,在寥廓的草原上,在深沉的大山里,还有这样一群人,为了保护人类精神的原乡,争分夺秒,就是为了与时间赛跑,抢夺一点珍贵的文化资料。
物质随时可灭,精神始终不朽。向骥才先生这样的文学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