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战国五大公知读后感 读书赏析(3)篇

2019-07-11 00:53:09 读后感
战国五大公知
作者:刘勃
平等、民主、自由、民权、法治这些看似现代的主流观念并非现代产物;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的五位公共知识分子就已提出过类似的言论。本书将拨开历史迷雾,还原“战国五大公知”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第一次公开讨论。
战国五大公知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1)篇

书很不错,值得一读。

感悟:

道曰无为:

  • 无为不是无所为,而恰恰是无所不为,道法自然,人也应如是,统治者不胡乱作为,不朝令夕改,不其政察察,则民众也就其民缺缺了,也就是近道了,以免无为而治崩盘,道德经又说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儒曰仁义:


  • 孔子崇周公之礼,先讲了个仁,孟子重仁,在仁上又讲了个义,仁义之外又有礼智,谓之四端,而四端之理又是一个性本善为根本。
  • 荀子重礼,礼是制度,某些方面又与法合,这也许就是韩李二人的法家思想的由来了。或曰荀子重制度,度制什么?制性本恶,荀子尊王,但由于性本恶又不相信王,所以言从道不从君,又提倡君修身,不治国,但君有很强的人事任免权,这有些像道家的无为而治。

孟曰:性本善 荀曰:性本恶

其实孟荀都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

  • 孟子把本性中恶的一方称为禽兽之性,善的一方才称人性,因为他认为人与禽兽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善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上天赐予人的最强大的武器,所以只要充分发扬这一点人性则人人可为尧舜,其实利就是仁义无敌。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孟子不谈利的原因,因为在他看来发挥人性之善已经是最大的利益了,无敌了,你还想怎样?

  • 荀子则认为人的本性先天上是恶的,他把这先天上的性称为人性,善性呢?荀子认为善性是后天培养的,这叫做人为(伪)。

那么荀子是怎么推理出来这个结论的呢?

  • 荀子说,人类的根本优势所在就叫作“能群(合作),单个个体的人都是自私邪恶的,但由于要能群合作,人必须要压制自私,从而做出改变,人性中出现了无私善良(人伪),这就叫化性起伪。

所以,孟荀都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只是这其中的善性来自内,还是来自外,才是二人论点的冲突所在。

墨曰兼爱:

  • 兼相爱,交相利。从这句其实可看出墨家的兼爱不是无原无故的,是能带来利益的,类似于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
  •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和荀子的化性起伪似乎是一致的,他不像孔孟认为的那样,人的爱就该是是没有利益之私的,没有邪恶之心的。
  • 兼爱的爱更像一种无奈的爱,一种在自私与邪恶中孕育出的爱,就像化性起为,我必须压制自私人家才与我合作啊,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的生存啊!
  • 墨家的政治主张尚同,是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听起来很美,然而细思极恐,人人都只有只能有一个意志?这不可为,也不能为。

法曰:法,术,势。

  • 法,就是法制(注意不是法治,两者不同义)。
  • 术,帝王心术。
  • 势,指地位。

法家基本靠这三板斧,但其中最重要的却不是法,而是势,先得到地位权柄才能变法弄术啊。

  • 势不让他人是法家的基本原则,所以儒家吹捧的尧舜禅让,在他们看来就是在胡扯。
  • 法,管理人的制度,儒家曰仁政,说白了就是让君王以道德来教化人民,至于刑罚,少用,宽缓的用。如:刑不过罚,赏不逾德 赦小过”“省刑罚”

法家用法政,就是用法律代替道德,人民都要守法,这似乎更靠谱,然而在法家理论与实践中,有一个人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那就是君王。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从来没有过君王犯法与庶民同罪,君王才是法!说到底法家与儒家都人治,只是儒家崇尚君以人治,法家说君以法治。核心还是君!

与儒家不同的是,儒家说当君王道德败坏不能再称为君王时,人民可以杀了他,并且不算弑君,(吾闻诛一夫,不闻弑君),这是道高于君。

而法家却多次反驳:纵使君王如桀纣也不能杀,人民只能受着,所以韩非极度反对汤武革命。这是君高于道。

  • 听人说:是儒家才把人民变的奴性十足!

其实哪里是儒家,纵使孔子叫人君臣父子但他也说: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纵使荀子更注重礼法,说君子者,法之原也,但他也说: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汤武不弑君!

更不用说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孟子了。

但法家却是,君如桀纣,不可弑!

战国五大公知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2)篇

打卡:《战国五大公知》,刘勃,0922-0925。#说是五大公知,其实还是以孔老为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哲学和社会科学大爆炸大繁荣,亦是礼制破坏战争从打到你服到打到你死,大咖心中都有理想社会的样子,都想用自己思想体系改造君主和世界,只不过不同社会现状让他们抓住了自认为get到的社会矛盾和变革力量:孔子(社会分等级却很和谐:以宗法和礼制维系封建,旨在爱民却重点在治)、墨子(最似柏拉理想国:哲学王和专制,兼爱+节用尚贤)、杨朱(杨朱无书:个人重于整体,难免为统治者不喜)、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胸中浩然正气却不太讲逻辑)、庄子(只顾自嗨的战国时代跑题者: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荀子(战争启示录,理想照进现实:以民为本+人性恶,在战国末年形势下却愈加尊王)、韩非子(尊王本身就是目的:以刑去刑-溺爱无孝子暴政有顺民,法术势-以法律为约定,以权术为协调,以威权为保障)。可以玩笑着说,老子是阿凡达里的世界树只关心地球,庄子是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孔子是你听我讲呀爱会发电,墨子是平民思潮演化出的极权主义者,孟子是讲话很大声的普世主义愤青、荀子大隐隐于朝是主动融入体制的五毛、韩非子呀就是法西斯^_^。另:注释插进正文,会跑题的亲;被传播庸俗化、极端化,是大师的宿命。

战国五大公知读后感 读书赏析 第(3)篇

这是一本 ,er,十分难以形容的书……如果说之前读的都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本干脆就是用胡说八道的语气来讲正事儿。…………………………这也太没溜儿了喂????“墨子为什么叫墨子?有人说因为他黑。”???????通篇,都在瞎说大实话,笑晕古七系列,用这种视角写正事儿的目前只看见这一家,之前说什么来着,如果是我的话这本吃完大概吐出来的repo只能是一串儿哈哈哈吧……所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微笑][微笑][微笑]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