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张居正(全4册)读后感(3)篇

2019-07-10 06:25:13 读后感
张居正(全4册)
作者:熊召政
中国千古第一奇相大传,全票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中国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里程碑!已被改编成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由唐国强、梅婷、冯远征、智一桐、巫刚等一众老戏骨主演。张居正是一位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大明王朝*为富庶的时代。 在风云际会之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声势显赫,无与伦比。然而,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若骛。权势欲促使他步入人生高峰,也引发身后祸起萧墙。隆葬归天之际,即是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作为一名政治家,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卓有成效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显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好的概括。他生前死后毁誉之悬殊,除个人原因之外,也可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而且,张居正的命运也客观揭示了悲剧产生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性格缺陷,为今天的读者反思提供了形象的文学读本。
张居正(全4册)读后感 第(1)篇

历史演义小说,读来也是颇有趣味的。这类小说,首推自然是《三国演义》,其次如《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封神演义》古典演义小说,民国时有位大小说家蔡东藩,以一己之力写完从周到清二十四史历史演义小说,可谓极为雄壮,当为古今写作历史演义小说第一人。

近现代较为经典的历史演义小说有姚雪垠《李自成》、高阳《慈禧全传》、唐浩明《曾国藩》及秦皓晖《大秦帝国》等,这几部小说,各有特色。

如《李自成》读来较为亲切不隔,作者姚雪垠曾长于山寨,对农民起义的日常描写极为认真细致,遗憾之处自然是留下了太多时代烙印;

高阳文笔典雅,笔下人物从容淡定,即使身处末代风雨,仍有处变不惊的君子风度,想来作者亦是位修养颇深的硕学鸿儒;

《曾国藩》一书亦颇有力气,曾国藩有学有术,书中表露无遗;

《大秦帝国》为近十年超经典作品,全景展现战国大争之世,烈烈之风,迎面而来,比《史记》更丰富!比《三国》更有趣!

近现代次经典作品(这里的经典,主要是指故事趣味性、人物塑造、史料处理真实性和技巧性,作者的历史观和作者本人品格不作为主要标准)有二月河帝王系列、熊召政《张居正》、刘斯奋《白门柳》等小说,就《张居正》这本书而言,随着阅读的接近尾声,主题人物的凋落飘零,越来越浓的悲凉感就会渐渐浮起(当然这是多数历史小说的共同感),一种已成为固化的不可更改的史实落在并不遥远的身后,成为或洁白或丑陋的尾巴,但人性无可逾越,千年如此,永远如此,正如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后记中所说“以史为鉴,那是不对的……超越人性弱点的人,那是圣人。”但我们无法超越,所以历史即现实,一切历史即是当代史,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前人,当然,我们也可在理解前人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拓自身。

张居正(全4册)读后感 第(2)篇

未曾拜读之前期望很高,待阅览已毕,失望很大。失望不加于张太师,而寄于作者。作者对张太师描写太过于主观完美、其次对于史实细节描写又太过于粗糙,蜻蜓点水,浮起的只是水面的波澜而不触及水底半分。作为一个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我更希望可以寓史于谐的介绍张太师自掌政以来至一条鞭法中的细节,而这些都被作者忽略。疏不知历史堆积的厚重感远比一味的浅显的歌功颂德更能令人自心底而生对这位千古一相的敬佩。对张太师,我确实是敬佩,除了经天纬地之才,匡扶济世之能,更是最后最后一章金学层那段回玉娘的话“即使知道结局如此,太师依旧会这么做”,伟人之志“粉身碎骨全不怕,但留清白在人间”当然本书描绘的历史依旧有很多值得学习:1.高拱提殷正茂:撇去设计之嫌,两权相害取其轻。2.何心隐对话张居正:只用循吏,不用清流。沽名钓誉者繁多,而实干济世者盖寡。做事情者,达成目标是头等大事,而不必过分受规则束缚3.张居正答皇帝言:每项事情,即使再小的细节都要一清二楚,唯有如此、事可成也4.书中已话线: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法律不过是肉食者达成目的的规则,故为人者,守正出奇5.思考问题要想深几层,更要学会借力打力。永远要警惕你认为成功的事情是否是别人让你成功的,你做的事情是否是别人计划中的一环。6.万历新政:选对合伙人很重要,比王国光,金学曾,戚继光

张居正(全4册)读后感 第(3)篇

当初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时,除了有个大历史这个名字外,根本就不知所云,刚才又到卓越网上搜索下这本书,才知大历史原是在同一个时间节点上,纵横了中外历史。不关联的历史在地球上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黄先生为何要写万历呢?如果不读《张居正》,其实我也不知万历皇帝所处的时代特征,更不知那时的宦官与内阁、与皇帝的权力之争是何缘由,是怎样表现的。读完《张居正》后对明朝中后期的官僚架构有了大致的理解,这可能有助于理解《万历十五年》所言之物吧。 另外《张居正》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强大。不要以为我们迈进了现代社会,可很多社会现象在张居正主阁的十年里都找得到对应;如果万历皇帝能坚持张居正的治理理念,可能在十五年时明朝与世界还不致于那么不相干吧。 但历史真的是一幅不能复原的拼图,总是在假设的前提下缺少一张事实。 得空重读《万历十五年》,还可对比《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的张居正和海瑞,以增加印象[呲牙]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