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3)篇

2019-07-10 00:57:35 读后感
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
作者:弗朗索瓦丝吉鲁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但只要把与她相关的名字罗列起来: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莎乐美”便会如雷贯耳。这位出生于俄国,夹杂着法、德、丹麦、俄国四种血统的女子,一生之中,所到之处无一例外地吸引并征服了众多“时代名人”,直至生命末年,依然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她凭借的不是超人的美貌,而是迷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非凡的领悟性和异常的理解力,更重要的,是她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和无可妥协的独立灵魂,本书讲述的就是莎乐美充满传奇的一生,由法国知名女作家、国务秘书弗朗索瓦丝·吉鲁完成。
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1)篇

由来:莎乐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记忆里(不排除以前看过忘记了)是因为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在哭泣》,看到这个名字我脑海联想的却是荷马史诗中九头蛇身的美杜莎画面,男人被她对看一眼便会石化。莎乐美的出场,欧文在书中是用医生布雷尔收到一封来自署名莎乐美的“不礼貌的短笺“,莎乐美在信中直接提到关乎德国哲学的未来,并以不容回絕的口吻要求与医生在咖啡馆会晤。且不论作者的巧妙构思,但从读者的角度,就对这个呼之欲出的女性(寄件人)有极大的好奇:她是如何与尼采认识的?她又凭什么可以与尼采对话?在尼采知名度约等于零的当时,她又有怎样智慧可以断定尼采是德国哲学的未来?

待到莎乐美出场,欧文的描述是”那种超凡脱俗的风采“、“罕见的美丽女子:有力的额头、精雕细琢的坚强下颚、蓝色的明亮哏眼睛、饱满丰润的双唇,还有随意梳理的淡金色头发……还注意到有几缕发丝挣脱了发髻的束缚,肆无忌惮第向各方延伸”,接下去,就是毫不迟疑地在露天咖啡座上认出医生,迅速地至上适当的礼节、自己拉开椅子,坐下,点咖啡,直接开口进入会晤主题……

如果你阅读到此,且有画面感,一定会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个极度自信、相由心生的女性形象,我在心里这样揣测。

兴趣:兴趣是由好奇而起,由培养而形成。

《当尼采在哭泣》的后记中作者参考了尼采与莎乐美的信件,并在小说的一些情节中直接被如实摘录。当看到尼采用恶毒的文字谩骂莎乐美,而莎乐美却是反而关心尼采的病情时,我是愕然的。尼采“爱”莎乐美,莎乐美与保尔同居,保尔、尼采、莎乐美是好朋友,似乎很乱,但却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她跟的上尼采的思想,却不喜欢尼采的邋遢,她也许喜欢保尔的外表或者装扮的洁净,喜欢保尔与她之间的距离,相比较一下当然不喜欢尼采的碾压(谁喜欢呢?)于是,我心里嘀咕一下:

莎乐美是一个从思想、到肉体都是自由的女人。

也许兴趣到此就结束了,放下了。

印证:某日忘记了具体时间,在某处(也忘记了)把林徽因比作莎乐美,只因为印象中的林徽因也是能掌控自己灵魂与肉体的女人。这个评论引起书友的评判与议论,但不是聚焦在关于灵肉自由的讨论。特别是书友欢欢建议我写一篇解读莎乐美的文章,当时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于是开始阅读《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这本由当代法国奇女子弗朗索瓦丝.吉鲁写的书。此书是将莎乐美作为研究对象(其方法如同李开元的历史学方法一样)将根据史料-事实发生过留下来的记录、信件、报道、本人书籍等材料编写的书籍。除了越来越证实莎乐美是一个自由的女人外,我还应用孟子的“读其说书不可不知其人”的观点去了解作者,于是又对弗朗索瓦丝吉鲁做了百度百科式的了解。吉鲁是一个法国报界女巨人、也是法国政坛女强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作家、商业帝国掌舵人、国务秘书长、记者等多种角色为一身。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推测吉鲁写《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是有致敬与向她看齐的初衷,特别是书中提到莎乐美没有孩子的时候,作者不无流露出遗憾以及背后的优越感,因为吉鲁是一个母亲。也许吉鲁想表达,她还在作为母亲的角色上比莎乐美更加有选择自由的维度,而且是更高一层。

但,作者与我一样认为:莎乐美是一个自由的女人。

被提问:读书是一件非常隐私的事情,微信阅读公开批注初衷应该是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书友,在现代社交普遍焦虑的环境下,知道茫茫人海里还有同类潜行着,也是一种慰藉。当在《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的一条写想法里被提问“感觉你对她的迷恋比尼采更甚”、“”那你为什么总为她辩白?“、”感觉她对爱情并不十分真诚、不专一,甚至有点恃宠而骄,善于利用男人。你在为她找借口解释她的自私甚至势利的行为。”一个好问题总是一把打开智慧的最好钥匙。我知道我对莎乐美这个女人的兴趣的终点在哪里了,也知道该如何解读莎乐美了。特别感谢书友欢欢的耐心与坦诚的提问!

解答:

本人对基础科学一直是求未知与探索的态度,本人的思维逻辑是基础科学有多深,应用科学就有多高。首先,在哲学上先定义一下“自由”这个词语。对于如莎乐美这样一个个体,一个女人,一个活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女性,在多种自由定义中,我比较倾向于这样定义自由的: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看看莎乐美如何是自由的女人。

《莎》书中,作者敬佩她:“对她来说,这些东西(男士送的珠宝等贵重礼物—笔者按)是可以自由选择的,无需为选择付出自由的代价。同样,她也可以不选择。”我深以为然!按照自由的定义,她是可以选择或者不选择的。

首先,作为送礼的人与接收礼物的人,双方都应该有送与接的自由意志。而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应该是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如果某人正是如此认知,也应该如此践行,也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知行合一。

但为什么会有“自私”、“势利”的看法呢?因为后面隐含着一个逻辑:送就应该获得,接就应该付出的契约逻辑。有意思的是,资产阶级法学家孟德斯鸠在《法的精神》中开宗明义,贸易的本身就具备法的精神。只是我们这个时候要擦亮眼睛看看莎乐美与她的仰慕者之间是否有贸易、或者说交易的实质行为。事实上并不排除送她礼物的男人们有一亲芳泽的动机,也不排除莎乐美洞察这样的动机。况且即使是交易也是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执行,一方违约,守约方可以主张赔偿,这个本身也是法的精神。而莎乐美从来都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她违约过在她自由意志下的交易,即使在战争期间,她的俄国贵族身份与年金,因为苏维埃政府取消这样特权,她是用一天治疗10个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来养家糊口,就连佛洛依德都通过各种渠道想办法去资助她,来降低她的工作强度。《莎》中引用了佛洛依德一封信件,说她一天10个病人是疯了,而佛洛依德自己最高峰也是6个人,而且是精疲力尽。由此可见,莎乐美是一个不依赖别人馈赠的、能够独立生活的女人,她也是通过写作、为专栏撰稿、有贵族年金的经济独立的女性。

那么为什么又有“对爱情不专一”的看法呢?

好在现在互联网可以便捷秒搜到关于爱情的各种定义,这里不做赘述。我只想说爱情什么时候不在了。我的定义是当相爱的初衷不在的时候,爱情便不在了。

在交易模式中,恋爱结束,要分手时,交易的双方开始计算情感投入、时间投入、礼物、上床次数、吃饭购物、机会成本等等,如果遇到双方都是不能相濡以沫,便相忘于江湖的大智慧的人,也许这个交易模式就变成君子协定。但大部分不是。因为爱情,双方走在一起,并能走一段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合同期限但不以时间作为维度,以相爱与否作为考量标准),主要是因为价值观念契合。价值观念包含着人生观、性爱观、审美观、金钱观、娱乐观、教育观念、饮食观念、宗教信仰观念、财富观念、宇宙观念、哲学观念、待人接物观念等等诸如此类,形而上讲没有主次,没有先后,当爱情不在时候,分手的理由、双方控诉、陈述时将会把其中大部分来大书特书,无限放大。可爱情双方(假设只有2人)的参与者,没有人可以保证自爱情火花擦起后,双方价值观提升的加速度与大致方向是一致的,有可能其中一方自我提升很快,另一方更快;或者其中一方堕落,另一方提升,或者……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这里插一个原理,彼得原理: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到达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是ta无法胜任的。我们代入一下,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与另一个人相爱,但这个恋人的位置或者是妻子(丈夫)的位置是其中一个人(或者2人都)无法胜任的。唯一破除彼得原理(咒语)的方法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观念。莎乐美能解构尼采思想,当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恰好是尼采的“超越自己而存在”思想最成熟时间,有理由相信莎乐美在践行着这个她与生俱来的灵感,不断超越自己。所以莎乐美她绝不会让自己陷入这样的模式中,而且她能做到并做到了。在尼采那个年代,《莎》作者弗朗索瓦丝在书中写到,她与当时的女人做法不一样,当时的女人是嫁给一个男人,生孩子、做家务、把丈夫当做大树,从此依赖他。她-莎乐美只靠自己!所以她是有自由意志的女人。

能与尼采对话的人应该是怎么样的人?在《莎》的尼采信件中,尼采是惊叹于莎乐美秒懂他的哲学思想,尼采的“超人”思想,尼采的“如何超越自己而存在”的思想,事实上,有理由相信尼采不仅迷恋莎乐美这样的思想维度,更惊叹于莎乐美已经在践行着。任何一个伟大哲学家都会乐意看到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中得以实行,更何况那个时候没有人能理解尼采。《当尼采在哭泣》中专门写到当时他的书出售量是0。而一个预言尼采是德国哲学的未来的女人,一个自带无限魅力的女人,拒绝尼采的求婚,她是怎么想得?我觉得最佳解释是,她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知道别人的光芒与她无关的人,知道尼采会束缚、压制与强迫她的人,最重要的是,她知道什么才是思想、灵魂与肉体的自由,她洞察尼采在两性关系中不能突围原生家庭给尼采造成的缺憾(不排除尼采如果没有去世,碰上佛洛依德,或者真的有布雷尔的心理治疗而突破)。于是她对尼采说:“不!”并保持着物理上的长距离。当然从中也可以发现她的智慧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是如此的一致,而此时,她还没有碰到佛洛依德。

莎乐美是一个自由的女人!

人喜欢鹤立鸡群,她喜欢立在鹤中。难道她是凤凰?

解答背后的意义

记得网络上有段时间一种言论如心灵鸡汤般甚嚣尘上,大概的意思是:“一个女人遇到一个好男人,一辈子都不需要成熟,当一个女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坚强,就证明她并没遇到一个好男人“。事实上,看到这样的句子,不假思索,我也会默许这个陈述句是成立的。但回头再看一遍,仔细琢磨一下, 这句话中的女人把成熟、坚强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束缚到男人身上,而且是“非好男人”,绝对没有好爸爸,好导师,好朋友什么事。那么问题来了,林徽因睿智、坚强、成熟,而我个人觉得梁思成也是好男人;杨绛也是一个睿智、坚强、成熟的女性,他的先生钱钟书更是一个好男人。所以,那个句子里的女人,她的自由意志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因为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好机缘,让她生命中碰上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使得她的生命维度得到提升的呢?使得这个女人逐渐变得睿智、成熟、坚强起来呢?

这个思考就是解读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背后的意义。  

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2)篇

一个非凡不朽的女人写的另一个卓越不凡的女人。作者弗朗索瓦.吉鲁和主人公露.沙乐美同样是无与伦比的杰出女性,却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熠熠生辉:沙乐美出身于俄国上层早年移居德国的自由女神,她启蒙于神父的丰富的神学、哲学和文学知识,更启蒙了神父博学多识的男性魅力,以至于在未来一生中交往的十数个异性朋友全部是哲学、文学、心理分析学的大家。这不能不使人惊诧。她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采集着各种花蜜,然后酿出自己的蜜。露.沙乐美从小生活在父亲和哥哥们的宠爱中,这使她拥有对男人的信任、依赖和自信。敏锐和聪明的天赋让她充分利用了这个天赋:(神父吉洛特最早给予她的知识的启蒙,是她游刃有余挥洒自己人生的底蕴和翅膀。)保尔把她带进了德国知识届圈子并使她保持了一生“圈子”生活;尼采打开了她哲学思想窗口;里尔克给了她诗人式浪漫的爱情经历。这个时期17——40岁前她由年轻到成熟、由抗争到把握,她付出了真情、智慧,最终顽固保护着自我。这一时期的经历也给她上了课:男女之间的交往困扰,爱与友谊的界限。后来遇到的弗洛伊德成就了她最终的自我实现。她曾经历的一个个思想大师甚至包括自己,都各有天赋、各有障碍。她爱过他们,所以精神分析为她打开了通往心灵的门户!如果年轻时候她用身体力行去获取知识和了解人性,那么最后她献身于精神分析则意味着找到了内在本我的实现。很显然吉鲁对露一方面怀着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感,一方面处处流露出“女性想象”的偏见:所谓“爱情的盛宴”。就如“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非凡女人”一样,我相信,任何一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也不乏一些有价值的男人。毕竟,直到现在,这个世界依然是男性的。让我们深深为这两个卓越的女性致敬吧,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了女性完美的生命。

莎乐美:一个自由的女人读后感 读书笔记 第(3)篇

很有趣,最开始听说莎乐美这个人物是因为她是尼采所爱慕过的女人,而看完这本书,发现尼采反而只是她人生中的过客而已。罕见的自由的一生,痛苦又幸福的一生。除了生活本身她什么也不要,坚决残忍得无以复加。于社会他人并无所求,所以也无所束缚,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也许结果是漫天流言蜚语,无止尽的罪恶感,但如果清楚什么对自己更有益,承担起后果,便是自由之身。想要多大的幸福,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和那些大声疾呼的女权主义者相比,她如此沉默,但将物质精神人格的独立又实践得如此彻底。想来不过是她最在乎的唯有自己,唯一的目的只是成为自己。只要社会上还有女性享受着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对她们这些自由人的诋毁就不会消失。而她这样的先锋,就是改变的开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