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精要 读后感(3)篇

李银河的社会学读书札记——《社会学精要》读书总结
李银河的这本《社会学精要》是她学习社会学的读书札记,内容高度概括而又条理清晰。结合中国历史与社会现实,李银河也在书中融入了她学习社会学理论的所思所想,可以说,《社会学精要》从头到尾都是知识点、重点。这篇读书总结是对她书本内容的再概括再提炼。
一、社会学研究领域及其分类
(一)17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文化、社会、社化、社会群体、社会分层、种族、性别、越轨行为、家庭婚姻、教育、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变迁、社会运动与群体行为、人口、都市
(二)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分类(李银河的个人观点)
1.文化:文化、社化、越轨行为
2.社会:社会、社会群体、社会分层、种族、性别
3.制度:家庭、教育、宗教、经济、政治
4.社会变迁及其他:群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社会与文化变迁、人口、都市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定量(研究除了注重对象的性质,还设法度量这些性质)
1.调查(survey)
社会研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
方式:抽样、问卷
类别:一次性调查、定组(panel)调查
优点:可以获得比深入个案研究或观察一类定性方法更加准确的结果,既省力又省时
缺点:只顾及尺度的整齐划一,而丧失了研究的深度
用途:适用于民意测验、市场调查等(盖洛普的民意调查和金西教授关于人类性行为的研究)
2.实验(experiment)
方式:设计控制组与实验组
优点:研究结果的意义十分明确并可重复进行
缺点:人为因素过重
实验:适用于对某项方案、政策可能带来的后果的研究
3.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方式:以文献为研究对象进行间接研究
优点:使研究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像直接研究本身可能对研究对象产生影响而造成研究的失真,文献不会因为研究过程而发生变化
缺点:研究只能限于那些形成文献的东西,难免有重大的遗漏或偏见,文献研究有可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或者原因
用途:适用于对对象变化趋势的研究,如对科学、技术、政治、家庭、妇女地位等内容的变化趋势的研究
(二)定性(研究只看重对象的性质)
1.深入个案研究(intensive case study)
方式:深谈、查阅文献档案
优点:所得材料十分具体,研究过程充满灵活性,与对象交谈过程可能使研究者得到与题目有关或者题外的启发从而丰富研究成果。将对象作为一个生动的整体来研究,而不像定量研究那样只看到对象的某些特征而忽略了其他,特别适用于对一个处于变动中或经理了变动的对象的研究。不强调大样本,可以从很少的个案中得到大量的信息
缺点:难以将研究结果数量化,难以作出精确的推论,研究对象可能提供不真实的情况
用途:对人们观点与感觉的研究
2.观察与民族学方法(observation and ethnography)
方式: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实际观察,研究者设法进入人群进行观察,将观察岛的情况加以分析,作出研究报告
优点:特别能够帮助研究者理解他的研究对象,为他提供一个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世界的视角,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准确性,不会像有些定量研究那样发生重大的偏差和失真
缺点:费时费力,容易丧失研究者应有的客观立场,从而导致研究的科学性的降低
用途:特别适于对亚文化或为一般人所不熟悉的某些特殊的团体、人群的研究
(三)正确看待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定量是一切科学的理想境界。然而,在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中,许多因素确实是难以计量的,所以,定性的方法在社会研究中仍是必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因此应当根据研究的课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三、经典社会学理论的价值
这些经典社会学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尽管他们的学说后来往往被证明是错误的或不完善的,但是由于他们的著作及其著书立说的方法能够揭示出某些重要的社会性质,其思想至今对我们来说仍是有价值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
四、九部经典社会学著作导读
李银河评述的九部经典社会学著作可以列为社会学书单:
韦伯伦《有闲阶级论》
萨姆纳《习俗》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弗罗姆《逃避自由》
阿多诺《权威人格》
瑞斯曼《孤独的人群》
达伦道夫《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阶级冲突》
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
柯林斯的《证书社会》
她对经典社会学理论的总结提炼可以给我接下来的阅读理解带来方便,而她的个人感悟又能给我带来启发。
五、八位不同流派社会学代表人物的经典理论
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是韦伯与马克思之间的比较。
打算接下来看《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
六、经典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的应用
为了帮助理解和给人启发,李银河在介绍不同流派的经典社会学家时,常常将他们的理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联系。例如:
(一)斯宾塞将社会形态分为两种类型——军事的和工业的。如果去掉这种分类方法中对战争和防卫的过度强调,仅仅看个人、组织、国家的权力关系,这种分类方法还是有价值的。
正例:中国的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二)斯宾塞把规模与分化程度的正比关系作为其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要原则,期望以此概括全部社会现象。
反例:中国远在秦一统天下时就形成了一个规模极大的社会,但是其结构分化程度并不比许多规模较小的社会高。
(三)斯宾塞描述的控制与抵抗的循环过程
正例: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上可以找到证据。收收放放,放放收收。1956年放,1957年收,1962年放,1966年收,以及1976年以后的几放几收像是在为上述原则做注脚。
七、李银河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众所周知,李银河作为女权主义者,长期以来致力于改变中国女性的生活,从她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城市的婚姻和家庭》可见她对两性关系的重视。李银河在80年代开始学习社会学,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不少对中国女性的思考。
(一)西麦尔关于群体参与的演变模式
以中国城市的婆媳关系为例:在传统社会中,媳妇必须进入公婆家中,选择、拒绝的余地很小,因此婆媳关系是不可回避的。为了避免冲突,中国伦理道德中有大量关于婆媳关系的规范,当然是以要求媳妇牺牲个人自由以孝敬公婆为其主调的。直到最近宣传媒介还有对媳妇在丧偶或再嫁之后如何孝敬原婆婆的赞扬。媳妇对婆婆家庭这一群体的深刻参与程度降低了她的个人自由程度。而在比较现代的婆媳关系中,媳妇有权拒绝加入婆婆的家庭,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婆媳关系这一千古难题,获得了较多的个人自由。
(二)有闲阶级炫耀式的闲暇
有闲阶级的产生是与私有制的形成同步的,二者是同一经济过程的结果。从以女性俘虏为奖赏的风习开始,遂有男性家长、女性家奴的“所有制婚姻”,加上对奴隶及仆役的占有,以致逐步形成了私有财产制度。
社会学精要 读后感 第(2)篇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应该拥有社会学的想象力:能把握人生、历史和社会的关联,能把个人遭遇与情境同社会结构和变迁联系,发挥理性与自由去塑造历史而不是被历史塑造。
作为个体,没有社会我们的祖先或许被敌人杀死;没有社会,我们自己可能被孤独和无价值感吞没;没有社会,我们或许在无序和混乱中求稳定。但没有社会,我们也许不会要身兼多重角色却唯独做不了自己,我们也许不会伪装得那么累,我们或许不必按照他人期望而行事,我们或许不会因为越轨而遭受谴责和暴力,我们不会觉得自由很贵,理性很难……
社会在人与人在社会是一个社会的两面,社会控制人,人也在塑造社会。社会是铁笼,但人的社会学想象力是翅膀。我们要超越个人的遭遇和个人困扰,找到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公共议题,明白个人与社会的联结。我们也要同社会保持距离不被其异化,巧妙利用社会制度做自己想做的事,必要的时候推动社会变革。
人在多大程度上是人?
社会学的研究经历了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经典社会分析等研究范式,只讲理论不结合实际,只讲方法而不顾问题实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都脱离了社会学的真正目标。而实用主义与科层化导致社会学研究过于功利化甚至违背了事实。社会学向前,民智向前,社会向前。
但是,社会学家和公知有多大责任感和动力来发挥公共智力机器的作用?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
《街角社会》
《自杀论》
《社会学的想象力》
《乡村经济》
社会学精要 读后感 第(3)篇这篇不是针对本书的点评,是对她这一系列文章的总括,只能泛泛而谈罢了,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书友们斧正。
提到李银河,本能的先想到她是著名作家王小波的妻子。前段时间在网上看了她和王小波的信件手抄本,很感动,信件之初王小波总是像孩子一样,提笔先说“你好哇,李银河”。所以以前我一直认为李银河就是一个被王小波宠爱着的小女人。而后因为李银河本人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个人成就,才更多的了解到,这个女人,完全不需要依附于王小波。她在某些领域,完全是一个“大女人”--李银河是中国第一个文科博士后,也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
中国人的生活虽然随着改革开放而越来越现代化,但是在性这方面,大多还是像李银河说的那样,在中国,性可以做,但是不可以说。大多数人还是谈性色变的,尤其在公众场合。而李银河就是主张性开放,并且在她的书中,她还要将性高调的讲出来。起初对李银河研究性,主张性开放有点偏见,觉得她是在哗众取宠。而看过她的《我的社会观察》之后,发现这个已经退休了的社会学家完全就是在为一群不相干人的利益奋力疾呼。比如她支持同性恋合法化等。虽然到现在她的观点都还有很多人在持反对意见,但是她也随着读者对她和她个人书籍越来越了解,而赢得了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