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印度狂奔读后感(3)篇

2019-07-07 00:53:37 读后感
印度狂奔
作者:王十九
随着印度电影的迅猛流行,到印度去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有关印度文化的论坛、贴吧、小组和Q群也在不断涌现。印度政府更是在中国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去印度”现在已是一个热门和时髦话题。本书作者为印度文学专业毕业,他以一个背包客的身份,横穿印度,没有专走那些为众多人所知的大众景点,而是扎实深入到印度的最里层,选择的最为寻常的线路,走出了一份亲切、真实的感觉,体会印度最纯正的风情。九天九夜的“狂奔”加上丰厚学养作为调料,烹制出这道味道清新的印度奶茶。狂奔始于印尼边境的小镇苏瑙利,终于印巴边境的名城阿姆利则,像是一道刺穿南亚次大陆的铁线,串联起北印度的金三角,用最短的行程将北印精华一网打尽。
印度狂奔读后感 第(1)篇

如果搁以前,肯定不会读这本书。因为印度在我粗浅的印象中,脏乱差,“开挂的民族”,“不洁的左手”,强奸案频发。甚至以前曾经接待过印度的客户,那咖喱味卷舌的印度发音以及全身甚至连耳朵孔都布满的毛发,对这个国家真的难以抱有好感。

近段时间刚好有同事去印度出差并帮忙买到了给同学妈妈的抗癌药,是印度客户帮忙买的,顿时对印度的印象有了改观。刚好看到这本书,于是想做更多的了解。

任何国家都有好人和坏人。作者在印度旅行的这篇游记中,详细客观且生动。虽然从他的描述中可以想象到一定是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阻碍,但是大部分的篇幅还是在着重介绍印度的美景和遇到的善良的人,对偶尔发生的恶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特别是游览泰姬陵的感受,把那种孤独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有想去看看的冲动。

作者也是个开挂的人,带着几个人的朋友团旅行,从尼泊尔到印度再到巴基斯坦,印度语印巴语英语都会说;文化历史人物典故以及宗教了解的非常透,从与人聊天到砍价,再到讲道理甚至训斥人,都让人佩服不已。

所以无论去哪里,要想真正对游览的地方有深刻的认识,提前做好功课是非常必要的。

印度狂奔读后感 第(2)篇

这是作者第一次去印度,九天行程,流水账游记。旅行经历也许在2008年左右,因为文中反复提到中国的奥运会,但是本书的序却写于2012年。当时可能地图导航还没那么方便,感觉晕头转向的。通篇都是作者用中国式精明,和各路印度奸商小贩&店家斗智斗勇的经历,读完对印度委实没太多好感。我有个女朋友是个摄影师,自己背着行囊和沉重的摄影设备,还穿越了沙漠,她拍的恒河视频加上配乐,让我对这个古老的国度顿时心生向往。用她的话讲:要多有善的眼睛才能看到旅途中的美人美事,要多有爱的灵魂才能真心实意的信任远方。不过在后记中作者盛赞这个古老的国度,可能旅途艰辛,狂奔加穷游中只能诞生心情欠佳的流水帐游记吧。作者是印度语专家,文笔虽平铺直叙了点,可学识的确渊博,他推荐了一本全球畅销书,《The Far Pavillions》,据说是印度版“飘”(本书第193至205页),上网搜了一下,居然是个印度酒店的名字,估计还没有中文版。

印度狂奔读后感 第(3)篇

心驰而神往,跟着在北印度狂奔了一趟。最近朋友圈里有人组织驾车进藏,带队的是第三次去了,大家对此的反应无非几种,一是家里最好不愿出门的,二是羡慕着叫喊着却被羁绊着的,三是去过但还是念念不忘期待再次出发的。有些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去过的地方还要再去,旅行难道不是打卡完毕吗?走了景点,留了照片不就算去过了吗?如此说来,我俩很多旅行好像都是浪费时间,不去景点,不赶时间,整日随意晃荡,随遇而安。只是现在没有这样肆意的时光,能够肆意的晃荡了,旅行更像是度假,像是逃离,如今连逃离成了奢望。出不了门,只能在文字里跟着流浪,借机游行畅想,想象土地的充实,想象呼吸的厚重,然后在心底留一丝念想,待到春风起,细雨润,又见山花烂漫,星光洒地。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