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读后感(3)篇

<中国是部金融史2> 读书笔记2019.1.6
️第1章 楔子
️ 面对繁荣的盛世,太史公司马迁一语便道破了财富天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追求财富,盛世便一定会如影随形。
️以官商为主体的市场,必然不可能促进分工、诱发创新,更不可能具备大量吸纳货币资本的能力。如此,帝国所有财富也就只剩下一个去向,人类最基本、最古典的生活生产资料——土地。
️ 整个财富循环的逻辑是:“耕者有其田”、放开经济管制→经济井喷式发展→封建官僚崛起→“官商”兼并土地→小农成为流民→帝国崩溃,最终的结果:国弱、民贫,唯独官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大汉帝国是这个循环的肇始者,却并非循环的终结者,此后历朝历代无一不陷入如是的怪圈之中。
️第2章 东京梦华
️大宋王朝要想不覆亡唐之迹,在剥夺武将军权之后必须改变唯金钱是图的恶劣社会信仰,否则下一个反叛者迟早会出现。或者说,只有所有人都鄙薄暴力,认同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唯一手段,才能避免玉石俱焚的社会大骚乱。
️ 可以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总结这段历史:“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
️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辉煌的时期,请注意,这里没有之一。唐朝在三百年间产出了五百九十亿斤粮食,宋代首尾三百年共生产粮食一千二百八十亿斤,比大唐帝国的一倍还多。另外,我想提醒大家,大宋王朝的面积即使在鼎盛时期也不足唐朝一半。
️ 土地不值钱,那什么最值钱?
创新,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行业,这才是最值钱的!
北宋年间,财富的根基是每一个人的才能,“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只有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社会,才可能产生这种大规模的财富流动
️在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里,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第二,货币资本高度集中。
️ 要看清一个经济体是否强盛,最精准的数据是有多少中小企业在竞争中成长、胜出直至成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也正是这个道理,今天我们才反复强调“支持中小企业”、“支持小微企业”,他们创造了近一半的就业、八成税收和几乎所有创新。只要对小企业放开所有的行业准入、留下足够的创新空间,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寻找机会、赚取金钱,在无数次试错中,优秀者一定脱颖而出,也一定能撑起明天!
️ 宋太祖登基当年,即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马上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税法——《商税则例》。
️ 乱世之源,表为流民、实为官吏。这些人本是最聪明的一群人,只要封建官僚能不与民争利,自然也就“官无事,民自富”
️第3章 宣战,以货币之名
️ 强者可以印刷货币掠夺弱者财富,这个逻辑却不可能反过来:货币争霸的基础是产业创新,强国根本不用理会弱国的货币,大不了不跟你做生意;弱者却必须购买强国商品——你自己造不出来。既然如此,弱国货币在对外贸易上根本就不好有发言权。
️ “金银天生非货币,货币天生是金银”,不仅因为金、银、铜等贵金属易于分割,而且因为这些重金属生产起来确实非常费力,可以代表财富。纸币取代金属货币需要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所有人都信任发行纸币的人,相信他有能力兑付所有持币人的财富。
️第4章 变法风云
️ 即使以最高尚的名义,封建官府一旦以合法的身份渗透进商业,所有赚钱的行业必然垄断在官府之手。
️ 司马光愤怒了,在朝堂之上说出了本应光耀千古的一段话,可惜,这段话并不为人们所知: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天道有常,所谓不加赋税而丰腴国库,不过是换了别的法子搜刮民脂民膏而已,赋税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所谓“理财”却毫无规矩,不知要损害多少生灵!就如同当年桑弘羊糊弄汉武帝,必定让皇帝在史书中留下骂名!
️ 以现代经济学语言解释,金融的本质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白话来翻译:金融业只做锦上添花、从来不能雪中送炭,一定要把钱放到最能赚钱的人手里,让比你有钱的人,用你的钱来赚更多的钱!
️第5章 书画君臣
️ 司马光的政治睿智当然是无与伦比的,他明白,要想尽废新法,只能拉住一大片、打击一小撮,不能全盘打击所有新党。
️ 市场经济的关键,不是市镇里有多少地摊、多少门店,也不是价格管制、实物配给,谁来生产、谁来交换、谁来定价,那些都只是市场的表象!市场之魂是建立一个人人都能遵守的规则,包括最为强势的托拉斯,也包括市场最后的仲裁者——帝国朝堂,大家都必须臣服在市场规则之下。
市场规则其实也很简单:等价交换,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描述,就是交换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要相等!
️ 金钱是人类追求财富的动力,但是,如果所有人只为金钱而存在,文明肌体就染上了致命的病毒,粗鄙、野蛮的原始人就随时有可能入侵直至毁灭先进文明。在西方,优雅的雅典文明为罗马“野人”所灭、气势恢宏的罗马文明又为日耳曼人“蛮族”所灭。无独有偶,在东方,儒雅富足的北宋文明也亡于“夷狄中至贱者”(元代名相脱脱在《宋史》中给女真人的评价)——女真。
️ 战争背后的逻辑是经济,这个道理是没错的。但是,要加上一个前提,人要有最基本的羞耻感、最基本的道德、最基本的正义精神,如果所有人为金钱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那么,这个社会就等于毫无契约。既然所有人都毫无保障,那么,所有人就都可以随时背叛这个社会、背叛这个帝国。
️一个只为利益存在的社会,所有人考量的必定也是利益,如此,帝国怎么会有能力面对真正的危机!所以,孟子才说:上下交相逐利,国亡!
️第6章 错位的忠诚
️ 战火只能毁灭财富存量,却无法彻底毁灭创造财富的人,优秀的人力资本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财富
️ 就在南宋铜钱辉煌的时刻,特里芬魔咒不期而遇:要想维持国际贸易,南宋就必须大量进口外国商品、输出铜钱;要想保证国内铜钱流通量,就必须禁绝边境贸易。
️第7章 金钱恨,何时灭
️ 历史不是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合作只是暂时的,斗争才是永远的!
️ 当每一个人都只为了钱而存在,社会延续所必需的道德基础也就随之崩溃
️然而,原始自由经济又有着市场无法克服的原罪,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市场原罪毁了这些盛世: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只有优秀者才能胜出,这就是竞争、这才是市场!
一旦原始自由经济得以高度发展,竞争造成的恶性后果就会如影随形:缺乏创新的社会,土地是最可靠的财富,也是所有财富的最后归宿。所有人都会将自己的财富投向土地,所谓“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不仅封建官僚如此,每一个普通人也如此。
️ 自由的市场+无所作为的封建官僚+良好的社会救济制度+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繁荣的宋代社会。
️第8章 忽必烈和他的理财师们
️第9章 开河变钞祸根源
️ 大汗确实是强盗头儿,又有哪个封建帝王不是强盗头儿呢?只不过最大的强盗头儿也是大汗,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万方生灵的主宰。最大的强盗头儿不像较小的强盗头儿,他要追求长治久安,为子孙后代混一张长期饭票。
️ 一般来说,强盗一旦做了皇帝就会标榜自己是正义化身,对封建官僚聚敛钱财那套把戏表面上都会有所限制。
️ 历史有的时候其实很诡异,反对治理黄河的人未必是坏人,赞成治理黄河的人也未必是好人。这就涉及中国封建王朝的辩证法,一件坏事,如果上有明君、下有贤相也未必真是坏事;一件好事,经过万千封建官僚之手也未必再是好事!
️第10章 朱重八的家庭经济学
️第11章 大明宝钞的玄机
️ 在任何时代,商人都有着无比敏锐的嗅觉,哪里管制松散、哪里能赚到真金白银、哪里就能成为商品集散地!
️增发货币并不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只要能“以时间换空间”,甚至不失为一件救市的利器
️ 少量的吗啡可以镇痛,过量摄入就会染上毒瘾了!“货币幻觉”就是这样一种毒品式的药剂,短时间确实可以刺激经济,如果长时间使用则贻害无穷,“量化宽松”政策决不能无限制持续下去。
️ 任何重大的创新都是小概率事件,并非源自某个天才的突发奇想,而是天下所有人在追求利益的进程中的点点积累,既需要财力积累、更需要人力资本的积累!既然这种点滴积累需要全社会所有人都参与其中,也就必然要求一种绵绵不绝的动力——赚钱,那是一种加之于天下人头上的宿命!
️所有科技的最终目标都是转化为利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然在经济学逻辑上不能兼容,没有利润支撑的技术也注定无法传承。
️第12章 出局的大国
️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舞台上,所有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
️如果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看成是一条时间长河,那么它一定有主干也有支流。某一具体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是支流,再重大的历史事件其实只能改变水位、流量,无法改变河流的走向。决定河流走向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千百年来每一个普通人遵从的思维方式、交易方式乃至生活习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才是历史长河的主干。
️ 仕途险恶造成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了“官商”的掠夺性——人们只看重短期利益,根本无暇顾及长期获益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即使游离于朝廷之外的私商也很快卷入其中,把目光紧紧盯在了封建权力之上。
️第13章 白银帝国
️ 海外贸易为大明帝国带来了巨量白银,却没有带来真正的财富,毕竟白银本身不可能提高国民福利,最终所有的财富还是要来源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产劳作。
️纸币是纸做的,根本就不值钱,值钱的是纸币背后的信用。
️所谓变法,不过是一群宵小自作主张,试图打破现行利益分配框架另谋利益!
所以,法绝不可轻变!
️ 真实的历史远比影视剧复杂,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
️第14章 后记
️在任何时代,货币、金融制度试错的成本都异常高昂,制度供给成功固然能刺激经济增长,一旦制度设计失败也会使经济社会地动山摇,甚至让一个强大的帝国灰飞烟灭。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读后感 第(2)篇中国是部金融史——天下之财
最近想多看些关于金融的书,但是这本书没有给到预期的信息量。书直接从宋代开始说起,然后元,明,三个朝代。宋代主张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封建经济文化都达到巅峰,和印象中软弱的宋代不一样,转念一想,也只有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才可能有诗词艺术的造诣。元代,作者说了一点,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朝代成吉思汗的元朝,可能仅仅是整个蒙古帝国的一个部分,毕竟是外族统治,人有高低贵贱,蒙古人,色目人,汉人,根本不懂治国,政策也如蒙古铁骑一般彪悍强硬,北方全部作为牧场放牧,国家财政运转基本靠抢。到了明代,从贫民走出来的草根皇帝朱元璋,一心要把全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砍头杀人,莫须有罪名林立,一心推广的纸钞因政府信用没有推广开。
作者几乎每到一个皇帝,都是写到变着法的捞钱,盐铁赋税,要么开动印钞机,纸币迅速贬值,到明代,纸币信用不足,一直只能以白银作为流通货币,为了得到更多的白银,闭关锁国居然开启了航海时代,郑和七下西洋,从新大陆运来的白银流入中国,虽然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却不具备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后来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作者没有提到,或者大家都比较熟悉,或者,会有第三部书
如适当的超量发行货币可以刺激经济,那么货币会一直处于发行状态,怎样保证手里的货币不会贬值,或者赶得上贬值的速度。每年发行的纪念币,各种纪念币,除了其升值的部分,其并不会在市场进行流通,都在一比一兑换后的人手里,但是交换后此部分变成了大本人的固定资产,而银行却多了一部分流动资金这个也是需要信用,不能发行太多,要保持一个定量。
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读后感 第(3)篇开创盛世的基本条件是让封建官僚和广大人民合理的分配社会剩余财富,既不让民众被齐颈的水淹没,又保证官僚阶级统治社会的积极性。北宋没有实行均田制,但在历史长河中经济最发达。没有“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却没有土地兼并的疯狂,原因是土地不值钱。什么最值钱?创新。一幅清明上河图显示了当时工商业的发达程度,令人叹为观止。社会追文逐利,以文治武,重视商业,官僚阶级积贫积弱,自然而然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强。那官僚阶级的积极性靠什么维持,答案是超高工资。西汉以来的所有王朝都证明了一个道理:一旦皇权放松对封建官僚的控制,封建官僚便会寻找一切机会兼并土地,瞬间吸干帝国财富。土地代表着财富,在农耕时代就更是如此,“均田制”意味着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会得罪所有既得利益者。只有雄才伟略的帝王才有魄力推行土地改革,也只有前朝末年强势阶层在社会动荡中损失殆尽,新的统治者才有可能对天下财富重新洗牌。所有善政,必须让天下黎民先实现温饱;国家富强,必须让所有人都有赚钱的机会;治国之道,先要满足庶民的需求!高明的封建统治者,一定会先培养民间财富,然后再享受。精准扶贫,真扶贫、扶真贫,善之善者也。习主席,谋大局,计深远,我中华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