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六祖坛经 读后感(3)篇

2019-05-13 02:47:27 读后感
六祖坛经
作者:费勇
这部唯一由中国人写的佛经,记载了六祖慧能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和他亲口传授的佛法精髓,是公认的禅宗至高经典,只言片语都蕴藏无穷智慧,任何人都能从中获益,因为六祖总能用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独特方法,让你顿悟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你放下妄念执着,在瞬息万变的世界,更快乐地活在当下,每时每刻都能享受最活波、最自在的生命状态!
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1)篇

《六祖坛经》

        困了就睡,饿了就吃。这是《六祖坛经》开创的禅宗的修行态度。

           这段叙述的魅力在于:以漫不经心的语调道出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我们每个人出生以后,就纳入了体制、习惯之中,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的事,一辈子就这么过了,活着就是沿着社会所设计的轨道前行,重复无数的前人与无数的同时代的其他人所走过的或正在走的路,很少有生命能够焕发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光芒。

    做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做的。

     而很多人之所以抑郁,是因为他们不能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于是,活在纠结之中;活在分裂的自我之中。明明在做这件事,却觉得有另一个我在远处召唤。总是不能喜欢当下的那个我。

      生如昙花。你应当欢喜盛开。去喜欢你的人那里,去你喜欢的人那里,做你喜欢的事,走你喜欢的路。如果那个人不喜欢你,远远地离开他/她;如果你不喜欢那个人,远远地离开他(她)。

       郁闷时说出来,负累感就会消散

有时候,我们的抑郁不过来自于我们把我们想说的压抑在了心里。有不满,不敢说;有想法,不敢说;有喜欢,不敢说;有愤怒,不敢说;因为害怕说出来之后会得罪别人,或者觉得说了也是白说。问题是,不说出来,并不等于没有这种或那种情绪;于是,一天一天地,积聚在心里,越积越多,当你心里多余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你的负累感也就越来越重。最终,你会觉得很沉很沉,你会觉得活着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然而,活着,不是老牛拉车,也不是背负着重担走路,活着,是花的盛开,是水的流动,是云卷云舒。

    所以,要学会把心中想说的说出来。说出来,不只是一个表达,而是一种流露,一种放下,说出来了,就随风而去,就什么也不留下。

       所以,不同意的,尽管说出来;不想做的,尽管说出来;悲伤的,尽管说出来;不满意的,尽管说出来;有想法,尽管说出来。活着,就要像水那样潺潺流动,就要像树那样自然生长。说出来,就是把各种情绪随时疏散,随时溶化。说出来,不是说东道西,不是张家长李家短,说出来,是把自己的情绪说出来,用平和的方法说出来。如果说出来的,是招引是非,那不是说出来,而是牵扯不清。真正的说出来,只是一种自然的生长,自然的情绪的流动。生命也罢,情绪也罢,只有在流动中,才不会郁积,不会阻塞,不会停滞。

     其实,如果你的心是安定的,那么,外界也就安静了。就像陶渊明说的:心远地自偏。如果你自己是好的男人或女人,那么,你就会遇见好的女人或男人。如果你的心是喜乐的,那么,无论做什么,即使只是随便走一走,你也会变得很健康。如果你的心是美丽的,那么你只要做回你自己,做回上苍赋予你的那个样子,你就是美丽的。

     有钱时快乐,没有钱时也快乐;有恋人时快乐,没有恋人时也快乐;有名气时快乐,没有名气时也快乐。不为自己的快乐设置任何条件,只要在呼吸,在感觉,就能够快乐。

     “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

     就像失眠的时候,如果你想着那些烦恼或兴奋的事情,当然会加重失眠,但是,如果你一心想着要睡觉,一心求着自己快快睡,也多半不会成功,同样睡不着。有效的方法也许是:既不去想睡不着,也不去想要睡着。忘掉睡眠这件事,就在此时此刻,你活着,你在想,无所谓睡,也无所谓不睡。保持一种没有目的的状态,一种生命自然流转的状态。睡得着也好,睡不着也好,都没有什么所谓。你拥有此时此刻,很平和,很充实。

     慢慢地说话,当然是一种策略和技巧,但更多的,是一种格调和境界。至少意味着:从容不迫的优雅,不急于表现的含蓄,不急于评价的稳重。

     有时候,会觉得很低落,很无助,很悲观,什么也不想做,甚至想着怎么死去比较好。不想去找朋友聊天,不想去工作,不想去逛街……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确实,什么都没有意思,什么都会消失。但活着总得找点事做做,做点能够让我们安静下来得事,做点能够让我们觉得成为我们自己得事,做点能够让我们成长的事。

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2)篇

2017年 看了蔡志忠的漫画,今天终于看了 《坛经》原著。

一.横向比较

佛道最高境界是一样的。

道:道法自然。佛:“无我”

“无我”怎么理解 看《金刚经》解释:像普通的人一样该吃饭时候吃饭。像普通人一样该睡觉。像普通。内心不受外界影响 也不去主动影响外界。

感觉是不是像草原的一棵小草。是不是像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和别的草和别的水没有不同。

重新换角度理解“无我”。

 人是细胞组成,细胞不知道人的存在,按照细胞规律生存死亡。把宇宙看成一个人,人看成一个细胞,人在宇宙微不住道,自生自灭 周而复始。

这样一看 佛和道 追求的结果是一样的。

佛 说船是过河的工具,过去河 ,船就不需要。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 ,沟通完,语言就不需要了。

佛和道只是修行的过程不同。

二.佛于儒

儒家《论语》把孔子只言片语组装起来并按照统治的意愿修改了很多遍,儒按照统治的需要推向历史的舞台。让知识分子按照儒家标准去行动。

但是儒虽然积极并不是适应政治。遇到2个问题

1.帮助小人,小人恩将仇报。小人阿谀奉承的更吃开的。侍奉父母 忠于皇帝,反而不领情。

2.在做一番事业。需要和非君子交往。怎么去平衡这种关系,在黑暗的官场怎么保持清白。论语没有讲。

王阳明《传习录》 做了重新解释。

从自己心出发 解决上面两个问题

1.侍奉父母 父母反而说不孝。到底孝不孝。

2.要做一番事业 可以任用小人,给小人利益。 以最终目标去评判。

慧能讲的从心出发。王阳明 讲从自己内心评判

慧能 讲“定慧一等 定慧一体”。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解释完全从佛教中参悟出来的。

三.佛与别的教派

为什么信仰。

1.人在生存产生各种负面感情,在宗教找缓解的答案。

2.宗教通过长期正能力暗示,并养成习惯。或者条件反射。

3.在祈祷,念经,中发现症状明显减轻,推广给朋友子女信仰形式。

这种信仰暗示 和冥想,催眠没什么区别,只是达到心灵的放松解脱。

很少人真心去追求最高境界。

四。内部比较。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先定后悟 。慧能:先悟后定。

只是修行方式不同。

神秀和前5个祖做法一样 通过不停的修行, 磨炼自己的内心,达到悟的状态。 

慧能的定慧一等,先悟才和修行相结合。

五。谁更高明?不管谁更高明。反正历史选择了慧能。

评论有字数限制[大哭]

六祖坛经 读后感 第(3)篇

六祖我佛,阿弥陀佛!对于佛经,不敢妄评,就用六祖的一首偈,做颂:真如净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真魔。

邪见之人魔在舍,

正见之人佛即过。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法身,

三身元本是一身。

若向身中觅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婬性本是净性因,除即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顿教门,

悟即眼前见世尊。

若欲修行求觅佛,

不知何处欲觅真。

若能身中自有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

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

救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世间学道者,

不于此见大悠悠。”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