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不负如来不负卿(新版)读后感(3)篇

2019-03-28 16:06:43 读后感
不负如来不负卿(新版)
作者:小春
公元初的丝绸之路,龟兹国的古道夕阳,驼铃悠悠,缓缓唱一曲悠扬的情歌…… 初次见到穿越而来的现代女子艾晴时,鸠摩罗什十五岁。几番共历生死,少年僧人心中刻入的倩影再难抹去。十年后再次见到她时,她容颜未改,他已名扬西域。对他来说,她是爱而不得的女子;对她来说,他是注定许生佛门的千古高僧。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不仅有父母的悲剧,弟弟的阻挠,权谋的利用,世俗的不容,更是相隔着漫长的千年时光。即便早已情根深种,终究羁绊于那一颗坚定的向佛之心。 又一个十年过去,他遭受了人生中最大的困厄,她甘冒辐射穿越而来,只为陪伴他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不负如来不负卿(新版)读后感 第(1)篇

        帕斯卡说:

“人不过是一根苇草,

是自然界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

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能思考。”

浸润于书中的人生

必然会拥有一份与众不同的丰厚和深刻。

       很小的时候读过很美的一句话,非常喜欢: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堂,在你掌中盛往无限,一霎那间便是永恒。 长大了以后才知道这是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诗:“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和浅薄的学识读完这部小说,庞大的历史文献和有无限哲理的佛法讲解让我感受到了一场精神洗礼。虽对宗教、佛学没有研究,但仍能参透一点点文中深意,从古至今无论何种宗教、法学、哲学、科学,宣传和弘扬的皆是惩恶扬善、治病救人、自律修行,我明白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就像信仰伊斯兰教不能食猪肉,皈依佛门需戒色,但佛说“人应心内求法而非心外求佛”,佛于人而言就是精神上的神明,人来到这个世界即为凡夫俗子,当然要先入凡尘俗世,体味人间所有善、恶、美、丑,悲欢离合,既而不断修行,成就大我!不管鸠摩罗什,还是玄奘鉴真,亦或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从小就要求超凡脱俗,一心向佛,这是否有违常理,太过残忍。有一句话令我感同身受:“为爱而爱是神,为被爱而爱是人。”所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又有何不可呢?不管他人如何评价,作者的立意我非常赞赏— “世间自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我们须得先为人,行人之事,修身养性,参透哲理,方可真正意义上的立地成佛。感谢作者奉献好书,佳句,摘抄如下,谨以此致敬佛法,勉励自己:从豁达中看往生,自逆境中渡未来。

        1.一个人觉得最快乐的时刻,是实现理想,发挥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这才是生命的价值。”

2.“佛陀说过,一切有情众生本性皆同,没有高下贵贱之分。女子也一样有智慧。”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

日记三万六千句,月印八百七俱胝;

畅显神源符圣意,挥发幽致契玄机;

恩播法界泽后世,大教流通永护持。

5.“人应心内求法而非心外求佛,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执着,方能领悟佛理。”

6.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

7. “爱是无常,只是你以为它会永恒。

8.《中论》里有一句:“从有而有生,从生而有老死,从老死有忧悲苦恼种种众患,但有大苦阴集。是故知凡夫无智,起此生死诸行根本。”生老病死,一切诸行皆苦。所以智者要“无明灭故诸行亦灭”。

9.“你会转化,烦恼便是菩提。你不会转化,菩提即成烦恼。这转化便是心的作用。若心中有分别、执着、计较,那便是烦恼。反之,便是智慧。”

10.一僧人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另一僧人答: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11.《维摩诘所说经》中有云:?维摩诘问文殊师利:‘

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惠、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你们看,一切烦恼皆是佛种,烦恼正是菩提。没有烦恼,智慧从何而来?慈悲从何而来?又如何济度为烦恼所苦的众生?”

12.“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语出罗什翻译的《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13.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14.《阿含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世间万物相对依存,因果相续。因前复有因,因因无始;果后复有果,果果无终。人在这生死海中循环往复,无有始终,于是便有了痛苦。”

15. “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犹如你手中扎进一根针,你该幸庆未刺入眼中。即便你眼中不幸被刺入了针,也该幸庆未刺入心里。”

16.往生咒—归命无量光佛,如来,即说咒曰:甘露主,甘露成就者,甘露播洒者,甘露遍洒者,遍虚空宣扬甘露者,成就圆满。”

17.有人发问:“何为六度?”

“‘度’梵语为‘波罗密’,字义是‘到彼岸’,即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便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他神态焕然,侃侃而谈,“一曰布施,二曰持戒,三曰忍辱,四曰精进,五曰禅定,六曰智慧。”

“以财布施只是布施的一种,无畏施与法布施更是重要。所谓无畏施,即对痛苦的人,以温暖爱心加以宽慰;遇人困难,施于援手解难,使人远离忧怖。法布施则是以自己所学,向世人宣说,使众生转迷成悟,“此即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持戒是让我们不做逾矩之事;忍辱是让我们不怨不怒,由忍化恕,心自安之;精进是修励身心,一时一刻也不懈怠;禅定令我们观照内心,消除杂念,从自身获得安宁平和;而般若即大智慧,使我们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智。”

18.“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此乃佛法基本要义。四谛包含了两重因果。一是世间因果,即苦、集二谛。苦为生老病死,集为集聚骨肉财货。苦谛是世间果,集谛是世间因,因有贪嗔痴,故此造杀、盗、淫、妄种种恶业。这些恶业的种子慢慢滋长,形成众生受苦的原因,循环不息,没有了期。”

19.“直照空有,行空不证,涉有不著,故名方便。万事万物皆有因缘,真空俗有两面,无不是万物之本来性相。只要洞察诸法空和诸法有,便能居五尘而不染,处众秽而常净。入生死而无所谓,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出自《维摩诘所说经》。)

20.“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所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21.《心经》:“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2.现在是过去的镜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22.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里说:‘一一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

23.微观世界—

“《楞严经》说:‘当知虚空出生色相。’佛陀把物质分成微尘,再细分成‘邻虚尘’,佛告诉我们,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佛陀在2500年前提出的,与现代物理学不谋而合。”

“宇宙由物质组成,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组成。夸克里面又是什么?一根细细的一维曲线在震动,就像吉他琴弦的震动一样。这已经不是实体了,‘弦’只是震动或波动的代名词而已。最终,根本没有实在的物质存在,这就是弦理论的核心。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最新的宇宙爆涨理论,都在支持一个看似难以理解的事实:物质可以无中生有凭空消亡。”

《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

宏观世界—

“《长阿含经》中说:日月所照耀的地方叫做一个世界,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日月绕须弥山而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就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就构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构成一个大千世界。这就是佛法中‘三千大千世界’的含义。

“《维摩诘所说经》中说:‘佛能纳须弥于芥子,于芥子中现大千世界。’《涅槃经》上说:‘佛菩萨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芥子,其中众生亦无迫窄及往来想,如本无异。’须弥是极大,芥子是极小。《华严经》里也说到:‘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佛陀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世界无穷,宇宙无穷。”

24.学佛的人和不学佛的人其实一样有喜怒哀乐。遭受痛苦时一样会痛苦,遇见快乐时一样快乐。那两者有什么区别?

佛陀在《杂阿含经》里就说明了这个区别,他以箭为比喻,两者区别在于——‘不受第二支箭’。”

“普通人遇见痛苦会哀恸万分,彷徨迷惑,痛苦之事过了许久也依旧苦恼不堪。好比中了第一支箭后又再中一支,加倍的痛苦。而学过佛法之人就算遭遇痛苦,也不会迷失自我,自乱手脚,更不会沉迷其中。所以能‘不受第二支箭’。同理,学佛之人快乐时也不会放纵自我。我们都知道,无论做什么,过于沉迷放纵绝非好事,第二支箭马上就会射来痛苦。所以因过于快乐带来的痛苦反而更甚。”

所以,佛陀认为,学佛之人与一般人的不同就在于:不管遇见什么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能平心静气,自然地去感受。所谓‘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不特别沉迷执着,也就不会受制于喜怒哀乐,便能从束缚中超脱出来。”

25.“佛说众生平等,是果地上的平等,而非因地上的平等。所谓果地上的平等,是指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就像镜子,天生就拥有照见一切的能力。但由于众生在因地上所造的业有善恶轻重不同,故才有六道轮回的差别。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于是便有了那些看上去不平等的实相。”

“妄想执着就如尘埃污垢,明镜蒙上灰尘,便什么都看不到了。你要做的,不过是擦拭去灰尘,还以本来面目。可若你执意不愿擦去灰尘,以肮脏的镜面看这世界,那这世界也是肮脏的。一世不擦,便累积到后世,心的尘垢越积越多,便越来越迷失自我。”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任何法都只是渡河的船,渡过苦海上岸了,难道还要背负着这只船继续前行么?连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况世间一切空相?”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

  

不负如来不负卿(新版)读后感 第(2)篇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我们阐述了一代圣僧鸠摩罗什的一生,佛学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是那么的久远,也是那么的深奥,然而全文读来却让我有了欲罢不能的冲动,现在的我,特想看一看由罗什翻阅的那些佛经。尤其是《金刚经》。

这本书全文40万字,而且全部遵照历史,虽有少数部分为作者自己杜撰,却无丝毫执拗之处,构结之处完美无缺,让我等门外汉继由此书了解了历史,也领会了些许佛法,这篇文一定花费了作者不少时间和心血吧。

在来谈谈本书的男主角,鸠摩罗什,对于这位伟人,我以前都没听说过,我只听过玄奘。

他爱佛陀,他爱世人,他也爱她。看到罗什和艾晴的故事时,突会思绪脱缰,神思天外,想起了大唐情史内的一段爱情,那一段不受世人理解的爱情,辩机、高阳。那段爱情想必不会载入史库,就算有,怕也是只言片语,寥寥无几。

这段爱情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历史。突破了宗教,一个是破戒娶妻的名僧,一个是穿越千年而来的异时空的女子,他们的爱冲破了生与死,冲破了红尘纷扰,冲破了世俗舆论,他们活得怡然自得,活得充实幸福,活得那么自我、潇洒。

他们之间相隔的是1650年,他们之间隔着的是历史的横沟,他是历史上的一代名僧,她是1650年后的一位历史研究者,她研究他,她了解他。如未曾有过那次穿越,如未曾有过相逢,他于她不过是一位历史上的人物,就像她看别人一样,他们于书内书外两两对望。

对于学历史出生的艾晴而言,鸠摩罗什,他是1650年前的一代名僧,他是历史上的人物,而她只是沧海一粟,她相隔于书外,她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名人来读,读写他的一生,读写他的历史,他们隔着历史的长河久久凝视。

如果没有那次穿越时空,我想,他们必只能相隔于书内外两两不见,但,佛祖将她带到了他的身边,他惜缘。缘分如此神奇。

13岁他与她于大漠相识,既而相知,继而情根深中,一等10年。23岁他与她于湖边相见,于一句“你回来啦!”重拾旧缘,继而再一等10年,35岁,他与她在皇宫相间,继而相继跌入红尘,他破戒娶妻,但他不悔。53岁,他已显老态,她不惜任何代价只为见他一面,终于草堂相见,眼内别无其他,只有彼此。

艾晴前后穿越4次,前两次份属缘分,是她与罗什的缘分,为了爱他,她甘心忍受病痛的折磨,只愿陪他一段时间,为了爱她,他甘心破戒,他甘心等待,10年复10年。

虽然,文中男女主角经历重重艰难险阻,但作者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的结局。真好!

不负如来不负卿(新版)读后感 第(3)篇

从此,记住了鸠摩罗什。

这个可能如书中所说不被世人理解没有声名远扬然保持自我学识非凡的大师。

一生无愧于心,不负如来,也有不负的深情。

不负如来不负卿是仓央嘉措的遗憾,

希望是鸠摩罗什的实现。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历史学识和佛学修养,在历史的框架上谱写成这个故事,没有违和,更多的是代入,希望历史真是如此,希望鸠摩罗什大师真是在饱受疾苦完成伟业的过程中有自己依赖之人为伴。

世间可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抛开小说的视角,这也是宗教的缩影。

宗教是人的信仰,突然觉得有信仰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在面对世事时内心有准则有依靠。不是漫漫随心无所依,不是时阴时晴无所定,不是是非对错无所决。

对佛学教义想多了解一些,自己的知识面真是太狭窄了,心胸也是太狭隘了。

算是假期打卡的第一本书吧,佛系少女的选择,也是恰巧可以免费读到,满足。

看起书来觉得做其他事情都没意思了,内心却是满满的,真好。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